|
保质量——让食品安全可溯源
说起“农校对接”,靖远县聚合蔬菜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小鹏连用了两次“不得了”。一次是谈到“农校对接”的市场空间:“一所大学每天需要各类蔬菜6000公斤,米面2000公斤,食用油300公斤,鸡蛋1000公斤,肉类400公斤,全省有多少所高校,如果合作社都能进驻直供,真的不得了!”另一次是谈到食品安全问题,李小鹏说:“高校食品可千万不能出问题,这影响不得了!”
这两个“不得了”都是李小鹏的亲身体会。当初,他就吃过高校的“闭门羹”:菜送到了,学校不收,只得打道回府,半路上自己卖。“就是质量不行嘛!”回味过来的李小鹏下决心提高生产质量。“高校对每批菜都会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李小鹏说。为了达到高校的要求,合作社自己也购置了农药检测设备,每周进行一次检测。合作社还创造性地用起了无毒杀虫剂——旱烟叶泡水。
中北大学一位姓郝的食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采购的熟食必须出具质检报告,“原来我们到市场上采购,出了问题也不好查,现在和生产企业‘对接’了,直接就可以找到责任人”。
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总裁徐金强说:“近年来,外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毒大米、瘦肉精、染色馒头、毒餐具、毒酱油、地沟油等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农校对接’有利于建立可追溯源头的食品安全体系。”据悉,浙江大学饮食服务中心与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院签订定点农产品检测协议,协议涉及约52个农产品采购物资,近336个技术指标。
谋发展——有困难更有空间
“农校对接”虽然好处很多,但是实施起来却不如想象中的容易。
“我们这里,都是一家一户的生产,蔬菜品种单一,产量和质量都不稳定,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中北大学后勤服务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黎德龙说,2010年重庆5所高校开展试点不久,也发现了类似问题,农户只能提供几种蔬菜,学校还得重新组织人员,到二三级市场采购其他品种的蔬菜。
“农校对接”遇到的困难,反映出的正是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平衡的深层次问题。高校原料订单的计划性、多样性、有序性与农产品种植的无序性、单一性、自由性形成了供需矛盾。
“农民有时候还有小农意识,菜贱了着急,菜贵了又不愿便宜卖。”贩菜出身的李小鹏敏感地意识到,“农校对接”的意义不仅能解决一时的卖菜难,而且还是改变农民观念、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契机。“学校提前一年下订单,我们根据订单种植。食堂要用什么菜,前一天晚上用QQ发给我,第二天一早就可以组织采摘。”李小鹏负责的100多个农户已经开始探索农业信息化道路。
重庆市则走出了狭义的“农校对接”,探索一种学校后勤集团采购、龙头农贸企业配送、区县生产基地生产三方参与的“农校对接”方式。
尝试过“农校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和高校在实践中得出一个共识——建立第三方信息协作平台,收集农业基地和高校的供求信息,合理调控农产品质量、品种和数量,起到物流中转站的作用。
为此,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农业部农经司、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共同支持开通“农校对接服务网”。经过一年的时间,“农校对接服务网”已试运行成功,并吸纳中信银行、交通银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和首信易支付平台提供服务。
“‘农校对接’是好事,但是把好事做好并不容易。”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说:“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记者 高靓)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9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