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针对湖南省12支中学排球队的调查显示,学校训练经费基本满足的只有17.33%,训练经费短缺是影响中小学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的一大问题,受此制约,学校也无法请来高水平的教练,训练水平和成绩都很难提高。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三高”足球俱乐部成立之初,曾被认为是“教体结合”的典范,然而成立近20年来,俱乐部始终为经费不足所困扰。“三高”足球俱乐部负责人李连江告诉记者,现在俱乐部的经费常常捉襟见肘,为此他不得不四处“化缘”。“我们现在经常要参加各种比赛,一年下来就得好几十万元,尤其是参加世界性的中学生比赛更是花费巨大。”李连江说。
“三高”俱乐部练的是市场认可的足球项目,背靠的是条件不错的名校,情况尚且如此,那些经济实力不济的学校、相对冷门的运动项目,境遇如何可想而知。
难解的困局:谁来为经费“买单”
相比体育系统各级业余和专业队伍由政府拨款“买单”,目前各级学校所办的运动队,几乎都是依靠“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办法来筹措经费。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学校而言,谁来为经费“买单”,依然是“教体结合”难解的困局。
一位长期从事课余训练的教师说:“说到‘教体结合’便想到了教育和体育一起培养人才,可凡事都有个理,哪有让马儿跑得快,却又要让马儿不吃草的道理?”
首都体育学院一位专家不无忧虑地表示,在基层一些地方,体育、教育两个部门谁也不肯放权,人为设置的许多壁垒,极大阻碍了“教体结合”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开展了20多年,‘教体结合’依旧是教体‘两张皮’而没有太大进展的主要原因。”
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秘书长杨立国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学的训练和竞赛都是靠教育部门下拨的有限经费在维持,没有专款保证。而体育系统的钱很难进到学校里来,如此状态下,‘教体结合’将很难长期支撑下去。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运动员的热情也越来越低。”
有专家建议,把一部分竞技体育的经费,通过专项的方式划拨给中小学的运动队,并在学校设立体育奖学金制度,以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经费短缺的问题。记者 李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