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特教研究
互联网与特殊需要教育的结合前景
2002-06-25    

字体大小:

四、未来发展的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网络中的特殊教育资源将越来越多。特殊教育领域中从事网站建设的单位与个人也将随之增加。同时面对互联网的这种发展趋势,结合特殊教育行业目前在这个领域的发展现状,我们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工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我们教育与科学研究服务?如何使现有的网上资源发挥更大的潜能?如何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提高自身在这个领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建设好相对高质量的网站?针对这些,我们试看提出如下几点意见洪大家参考:

  1、信息的专业性

  网络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信息的索取更专业化,作为用户请求的网络服务端反馈给用户的请求答案应该是一目了然的,不应该是模糊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用户会再次请求直到满意为止,当然如果用户找不到答案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所有这些,就要求我们在网站的信息材料内容上达到专业化。 另外,网络的发展会使提洪这种网络服务的网站越来越多,同时使用这个网络的群体也会越来越复杂化,这样会形成:一方面看似相同类的网站越来越多,形成一种竞争,这就要成网站的发展要有特色,要有其它同行没有的专业化知识与内容;另一方面访问网站的用户越来越集中,要求网站在信息内容上更专业化。比如办各级、各类残疾或特殊需要的网站,在网站的内容索取上就应该是具有专业特色明显、专业化内容到位这个特点。

  2、数据的健全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界的运用与发展,势必要求特殊教育界有一个健全的、含概特教方面信息量极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通过这个运行在互联网的数据库系统,我们将收集来自于国际与国内的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历史文献、研究性课题、各次重大会议内容以及相关的特教方面的各种新闻。同时作为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自身想了解的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内容。

  3、讨论的广泛性

  运用互联网信息科技开发网上在线讨论功能,可以非常有效地在互联网上收到一个好的社会意见结果,目前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BBS论坛,通过在网站上提出一些社会观注的话题或个人难点,从而得到社会各行业、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与点评,进而达到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所谓全社会共同来参与讨论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一种传统的一个话题由部分人讨论而后得出带有片面性结论的弊端;另外一种是采用在线聊天,此方式的采用,解诀了那些从事持教方面研究的人员进行导地时时相互沟通的困难,同时也为从事特教工作的人群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相互间进行实时交流提供了一种好的方式。

  4、资源的共享性

  随着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教委“校校通”计划的推进,用较低的成本在互联网上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是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上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未来我们在学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上要达到: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计算机直接上网(即所谓“地网”);西部偏远地区可通过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和下载信息(“天网”);上述两种方式目前仍无法实现的,则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光盘或VCD教学片,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的流动与共享。

  总的说来,使用网络信息以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帮助老师改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该是研究的重点。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在如何进一步的有效的共享以及对各类残疾人可能带来的学习机会都应网上资源提出建议,以供有关单位参考。


  注释:*本文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科文组织委托课题“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与特色,以促进特殊需要人群的基础教育”成果之二。

参考文献:

  1.裴纯礼:《Internet网络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1年1月17日,[On-line]. Available: http://www.cnnic.net.cn/develst/cnnic200101.shtml

  3.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1998年11 月,[On-line]. Available: http://www.k12.com.cn/k12etc/论著选摘/何克抗/JiYu-Internet.htm

  4.立梅:《国外基础教育向信息化迈进》,《北京教育》,1999年第4期

  5.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诀定》,《人民日报》1999年6月17日,第1版

  6. 陈云英、刘洪沛、杨希洁:《育能科技与特殊需要教育的结合》,《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4期

  7. 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1999年6月,[On-line]. Available:
http://www.k12.com.cn/k12etc/北师大教育实验室/group/ysq/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修订).htm

  8.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国教育报,2000年11月7日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年,Learning without limites Education For All's 2000
Bulletin. [On-line]. Available: http://unesco.uneb.edu/unesco/efa/efa 31/overview.htm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当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 特殊需要儿童成因分析
·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 中国的特殊教育
· 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
·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 努力开创特殊教育新局面
· 2000年全国特殊教育基本情况
· 全国特殊教育统计公报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