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专题:2011高考大纲名师解读 推荐专题:各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报道 推荐专题:当大学生“薪”同农民工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推荐阅读:中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一 引用率排在100名开外 推荐阅读:专家:提升论文质量 关键是改革大学体制
指标化考核是学术造假的“温床”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学术造假风波时有发生。您怎么看待频繁出现的“论文造假”现象?
冯培:不可回避,论文造假现象确实是当前“学术之殇”。在充满利益诱惑和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下,学者不可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单纯将“学术造假”的矛头指向学者,也许并不公平。社会公众对学者充满期待,这一群体应该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但为什么会发生诸多学术领域的负面事件?我觉得本质源自社会利益导向的偏差。
目前,我们评价一位学者的权威性,更多取决于其职称、头衔。而职称评定的量化指标之一就是论文数量。按照现行评价体系,只有在论文数量上具备相应条件,才可能获得相应学术身份。而身份获得后又进一步产生马太效应,让学者得到更多利益。这是“滚雪球”式的循环放大。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并非一无是处,但利益导向被无限放大时,就会出现畸形的现象。由此,一些学者就会选择成功的捷径而放弃学术操守。
2008年,在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相关负责人交流时,我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贵校拥有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们是怎样优待他们的?”校方负责人的回答让我非常震惊,他说:“当初校方让这些学者提出要求,其中只有一人希望自己的停车位能够距离实验室近一点,于是我们满足了这个要求。”
相对于国内将某些奖项、职务高高供奉在上的浮躁情绪,这些学者和校方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反思。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源自学者自身,还源自学校、社会的风气以及健康的学术评价体系。
中国青年报:您提到,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定程度上是源自评价体系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失衡,对此,您有何建议?
冯培:现有的单纯以论文数量来评价高校和学者的体系无疑存在诸多弊端。首先,作为学校社会声望的重要来源,考生报考数量会显著影响到高校的发展。然而目前,绝大多数考生在选择志愿时都将大学排名作为首要标准,而大学排名还是来自各项指标考核,最后还是落实在每个教师身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循环链条上的教师无法跳出“学术怪圈”独立存在。事实上,仅以总体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好与坏”并不能为考生带来实惠。不管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美”,关键是学生在校的满意度。
其次,将不同规模、专业、类别的高校以同样的方式评价,我认为并不科学。比如,我们如何评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孰高孰低?在这点上,我认为美国大学的评价体系值得借鉴。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为例,这两所大学分属教育型和研究型大学。在当地,这两类大学根本不需要在一个“跑道”上比赛,大家只需安心做好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