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科学奖:“中国诺奖”的追求与梦想
空缺司空见惯的背后
和“满员”的青年科学奖相比,更为传统的陈嘉庚科学奖今年又有两项空缺。不过,人们对此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并未感到丝毫意外。同时,对媒体而言,在诸多本次颁奖的报道中,奖项空缺甚至并没有构成新闻要素。
《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规定,陈嘉庚科学奖奖项设置与中国科学院6个学部设置保持一致,分为数理科学奖、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地球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共6个类别。
近年来陈嘉庚科学奖的评奖结果却显示,2010年度信息技术科学奖空缺,2008年度生命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和技术科学奖三个奖项空缺,2006年度化学科学奖与技术科学奖两个奖项空缺。
对此,周德进表示,奖项的声誉就是奖项的生命,珍惜声誉犹如珍惜生命,想要保持奖项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高标准。“对于不符合定位和标准的奖项,根据《陈嘉庚科学奖奖励条例》,可以空缺。”他明确指出。
推荐制是执行高标准的条件之一。奖励条例中规定,陈嘉庚科学奖不受理个人申请,同时,与候选奖项或候选人研究成果相关领域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都可推荐,但推荐人不能是被推荐成果相关论著的合作者。
周德进解释:“之所以采取个人推荐模式,是因为它简单、方便,每个符合条件的科学家都可以推荐或被推荐,这是基金会公益性、全国性的一种体现。”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荐模式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开放办院”的方针,有利于保证奖项的公平、公正,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严格的评审流程也保证了奖项的高标准。由特别选出的评选委员会委员、理事会进行三轮投票,最终通过的奖项才能正式获奖。在这一过程中,“通信评审”的方式是保证奖项质量的重要措施。据悉,每个候选项目都需要聘请至少10位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并且至少有5位国外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家元自2008年起开始从事陈嘉庚科学奖评选工作。这些年来,邀请国内外同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忆:“每年评奖我们都会邀请一两百位国内同行,工作量非常大。”
高标准的要求,才能评选出高水平的获奖成果。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陈曦和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马旭村凭借在拓扑材料领域的贡献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推荐者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朱静称,该成果“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进行拓扑绝缘体研究的最有影响力的中心之一”。获奖后,薛其坤欣慰地说:“这个奖获奖人数非常少,含金量相当高。”
此外,获得化学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及技术科学奖的研究成果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在周德进看来,这些获奖成果在“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最多不可超过3人”的严苛筛选之下,都具有相当高的质量。张家元也称:“多年以来,高标准、严要求下的评选让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质疑的声音。”
原创性最重要
接受记者采访时,“原创性”三个字是周德进的关键词,这也是陈嘉庚科学奖的关键词。
陈嘉庚科学奖与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都是奖励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技术成果。这意味着,获奖成果不仅要有原创性,并且必须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今年获生命科学奖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汤钊猷,在近40岁时开始从颇有建树的血管外科领域转向癌症研究。攻克肝癌,让汤钊猷的科研道路充满挑战。白天抢救病人,下班就去图书馆看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
在临床诊断中,汤钊猷到江苏启东“蹲点”,发现无肝癌临床症状但血液中甲胎蛋白呈阳性者,一年内死亡率竟高达80%。他由此推断,甲胎蛋白很可能在诊断早期肝癌中具有重大价值。最终,他基于这些一手资料确立了肝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概念和方法。
而获得信息技术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杨学军的研究成果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烙印。在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杨学军就开始参与银河系列巨型机的研制。2000年,在研制成功一台银河巨型机后,国防科技大学开始谋划研制新一代的银河机。当时,国际上没有如此规模、同样结构的机器,对杨学军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积累让杨学军团队的研究成果从银河巨型机到天河巨型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今,“天河一号”的用户已超过300家,应用范围涵盖了我国石油勘探、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环境、新能源等诸多重要领域。
强调原创性,自然有向诺贝尔奖“看齐”的意味。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最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周德进称,“我们希望将陈嘉庚科学奖打造成中国的‘诺贝尔奖’。尽管目前我们只奖励仍活在世上的中国籍公民,但我们也希望这个奖励品牌能国际化”。
如今,在20多年的前行中,陈嘉庚科学奖已经逐渐形成了品牌。例如,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吴良镛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都曾获得过陈嘉庚科学奖。
周德进称,未来,陈嘉庚科学奖将继续按照原创性、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前行,使之真正成为“中国诺奖”。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