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可法:多项自主技术“烧”出绿色电力
生物质发电——绿色低碳,多元补充
“我国电力能源需求巨大,生物质能源可以再生,是人类未来获得电能的重要方向之一。”岑可法表示。
记者了解到,生物质所含能量约为标煤的一半,1吨生物质大约发电1000千瓦时,同时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排放浓度远低于400mg/Nm3的国家标准。与此同时,生物质资源利用可实现CO2零排放。据测算,一台1.2万千瓦机组每年可实现减排CO2 7.6万吨。
以我国第一家生物质发电厂——单县生物发电厂为例,截至2009年6月1日,该厂两年半累计发电5.3亿千瓦时,消耗秸秆71.3万吨,节约标准煤约20.2万吨,减少CO2排放约42万吨。
同时,国家明确的政策支持也彻底解决了生物质电厂的盈利问题。今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将全国农林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统一调高到0.75元每千瓦时,反响强烈。
“这些利好将推动生物质发电的快速发展,因此开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岑可法说。
我国之前使用较多的进口设备采用炉排燃烧技术,炉膛温度高,可达1000℃以上,生物质所含的钾、钠等碱土金属在高温下容易造成锅炉沉积、结渣,阻碍传热、诱发高温腐蚀。
而浙江大学研发的燃用生物质新型的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属于低温燃烧,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该技术燃料适应性较强,符合我国生物质资源多样化的现状。
据介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江苏宿迁生物质发电厂。稳定运行3年来,效果良好,并通过燃料收购为当地农民每年每户增加收入5000元左右。
而同样利用该技术投产的还有湖南理昂澧县生物质发电厂等,这些机组运行的稳定性、热效率均有了较大进步;今年3月份开工的广东粤电湛江生物质发电厂更是实现规划总装机容量4×5万千瓦的规模,位居我国生物质发电项目单机容量及总装机容量首位。
虽然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岑可法还是有些忧虑。
他表示,政府需要对生物质发电项目统筹规划。生物质燃料供应具有区域性,远距离输送生物质原料会使成本过高。因此决不能在同一地区重复建设生物质燃烧发电项目。
“此外,生物质既是能源更是资源。我们正在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能源的分级、多元化利用,不仅实现节能,还将同时满足农村地区用电、生活用气、农业机械用油及肥料生产的需要。”岑可法最后强调。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