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遭遇 “ 吃不饱 ” 窘境
“上不了重点大学的上本科,上不了本科的上三本,上不了三本的读高职。尽管媒体上宣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不比重点大学毕业生低,但很多同学都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教。”8月9日,重庆某高职学院招生处长刘君向记者感叹,原本光鲜的招生工作已经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从被人求到到处求人,其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刘处长的话的确道出了当今高职院校招生季节的窘境。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考生、家长仍对高职教育抱有偏见。学生家长除了别无选择委曲求全地让孩子接受高职教育外,鲜有把高职院校作为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大家认为它是拾遗补阙、兜底备选的“保险锁”。加之,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导致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等持有怀疑态度,无论是校方还是考生方都对其并不看好,以致在不少地方,职业院校悬挂横幅招生时,故意去掉“职业”俩字,以此来吸引学生和家长。
近几年,全国高考考生数量持续减少,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全国高考生源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人。但与此同时,多数高校仍在持续扩招,这就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院校新生规模的缩小,部分高校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但同时多数本科院校的门槛降低,大幅扩招,抢走了部分生源,导致了高职院校生源数量减少,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高职院校为了吸引生源煞费苦心,面对招生难窘境,一些院校依托政府政策支持,着重自身发展,争取用过得硬的就业率和良好口碑吸引生源,尽管如此,不少高职教育者对招生情况并不乐观。
重庆市一位高职学校校长对记者这样吐露苦衷:与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学相比,职业教育界应对“吃不饱”的难题更为迫切。生源整体减少不光是自己一家学校面对的困难,而是成了全国的普遍状况,各地高职普遍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而学校为了发展去别的省份招生,情况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当地教育部门尽量将生源留在本地,地方保护主义使位于大城市的院校生源更为紧张。
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想到一些见不得光的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重庆某高三班主任对记者表示,有几所高职招生工作人员,在学生填报志愿前几天找到他,要求他推荐学生报考其学校,按每生几百元不等对他表示感谢。这位班主任透露,有个别高职院校工作人员提出的价码达到一千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