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烈日之下,我第一次感到彻骨的寒意,也看不到高职办学路在何方。
招生咨询会当天早上,小组同志早早起床,匆匆地吃完早饭,快速来到会场,却还是迟了一步。早有很多学校占据有利地形,拉起了巨幅广告,虽然还看不到一个家长进场。
会场分布在两幢楼上,一幢是三本院校,另一幢是专科和民办院校。这一惯例的划分,便将学校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公办优于民办、本科优于专科、发达城市优于贫困地区”的效应得到充分凸显,而办学质量、办学特色都不在家长和考生选择学校的考虑范围之内。
上午9点半,咨询会出现了“客流”高峰。每个学校的摊位前都穿梭着收集招生简章的家长,却很少有人耐心地停下来咨询,更不想看学校的宣传视屏。我主动搭讪一位貌似比较精干的家长,问孩子考了多少分,想读什么专业。当得知只考了180分,完全不可能进自己学校时,便推荐其到邻摊的一所民办高校“注册入学”。没想到家长却将头摇得像拨浪鼓:“我刚才问了,110分能不能上,他们说可以想想办法,我估计即使只考80分的学生他们也会收,这样的学校谁敢去?”
我心里一惊,既感叹家长的精明,更为“注册入学”政策感到难过。“便宜没好货”、“门槛越低,吸引力越小”,即使自己孩子的分数再低,也不希望他与更差的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这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注册入学”政策的制定者们,或许只想到让学校“自主招生”,为生源不足的学校“救市”,却忽略了学生和家长的感受。
咨询会高峰很快过去,还不到11点半,会场里已鲜有几个家长,一年一度的咨询会随即落幕。
像是一只沮丧的斗鸡,又像是一支吃了败仗的军队,小组成员匆匆收拾好“战场”,落荒而逃。萦绕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尴尬与纠结。武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