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接话茬。在这里,我已找不到任何高校招办主任的优越感觉。
宾馆服务员的抢白在接下来的两天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先是在宾馆的自助餐厅里,遇上了很多以前一起开会认识的“同行”,后来在去学校宣传的过程中,偏偏又和几位同行“狭路相逢”,去的是同一个高中,找的也是同一个人。无奈之下,只能校内错位宣传,中午同桌就餐。尴尬的分分秒秒,让我总有打道回府的念头,但在逼人的形势之下,却只能忍字当头。
更大的尴尬还在于,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高三年级主任,本想到办公室拜访,电话通了,却被要求到家里见面。
进门不空手,这是最基本的礼节。毫无准备的我只好忍着委屈,紧急在街边超市买了些饮品。电话再通,仍不见下楼迎接,而是站在自家顶楼上挥着手臂。
气喘吁吁地上得顶楼,看到并不算大的套间被改造成了两间“教室”,各有五六个学生在补习“吃小灶”,矮个勾背的年级主任身穿背心短裤、脚穿拖鞋在给学生上课。
见到我,年级主任尴尬地笑了笑,言语之中却不乏自豪:“没办法,都是亲戚朋友的小孩,推也推不掉!现在就业难,家长都指望孩子上个本科。”说着,他忽然指着面前的一个女孩说,“她今年考了312分,能上三本,也能选最好的专科院校,但国家政策规定2012年以后三本不能再发母体高校的文凭,专科院校毕业生又不能考公务员,所以她选择了复读。”
一席简短的对话,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化解了长期郁积在我心中关于生源问题的结。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从多种渠道得知,所有的学校在比赛“政绩”时都只统计“二本以上”的录取率和达线率,而三本和专科则不在统计范围之内,难怪“第一阶段”录取一结束,学校里便再也找不着高三的老师,学生上不上专科,上什么样的专科,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