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教学基本要求》的特色
《教学基本要求》是从研究经济社会对人才应具有怎样的计算机能力结构的需求出发,来思考、构建计算机基础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次提炼出一批“知识单元-知识点”和“实验单元-技能点”,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研制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科学分折,创新了一系列方法,总结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科学地解决了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三个重大问题,这将大大推进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进程,有利于今后的改革沿着一个有序合理的轨道前进。这三个问题是:
1)怎样科学地描述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体系
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走向科学的首要问题。《教学基本要求》采用了两个矩阵:
表示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的“4个领域×3个层次”矩阵,其矩阵元素用若干个知识单元表示,知识单元的内涵由一组知识点描述。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体系的“4个领域×3个层次”矩阵
表示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的“4个领域×3个层次”矩阵,其矩阵元素用若干个实验单元表示,实验单元的内涵由一组技能点描述。如图2所示。
两个“4×3”矩阵,按“领域-子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和“领域-子领域-实验单元-技能点”层次关系刻画教学内容,既能对教学体系的结构一目了然,也有充分的灵活性。
图2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体系的“4个领域×3个层次”矩阵
2)怎样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达到的4项“能力结构”要求,即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能力。以此为源头,构建培养这4种能力的两大支柱,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这两大体系中蕴含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即148个知识单元、884个知识点和119个实验单元和529个技能点;根据教学目标,可以从中选取若干知识单元、知识点和实验单元、技能点,构建所需课程。
三个分指委按照以上思路构建了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以理工类专业为例,列出核心课程的知识单元和实验单元在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中的分布(见图3)。
3)怎样科学地表达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它的关键是要提供一种“语言”,清晰地表达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掌握的深度,并且没有“歧义”。由于前面引入了知识单元、知识点和实验单元、技能点,使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即:可以准确地要求理论教学应理解哪些知识单元,并“定位”到知识点;同样地,可以准确地要求实验教学应掌握哪些实验单元,并“定位”到技能点。对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既可“定性”,又可“定量”,这比起以前笼统的描述要清楚得多。

图3 理工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单元、实验单元在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中的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