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泛用
2011-10-28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教育“冷暴力”出现的原因有哪些?调查中,受访者认为首因在于“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尊心的重视与培养”(78.2%)。

  其他原因依次是:老师只根据学习成绩来评定学生,对差生“贴标签”(66.0%);老师压力大,不愿多花时间对差生耐心教育(45.7%);提倡惩罚的传统教育理念作祟(39.6%);不能体罚学生,老师的“冷暴力”是无奈之举(24.5%)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出现教育“冷暴力”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孩子权利的认识与尊重。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当对孩子的体罚被禁止时,这种惩罚孩子的传统就会演变为“冷暴力”。

  “‘差生’观念被广泛认同与使用,也是造成教育‘冷暴力’的重要原因。”孙云晓指出,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都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差生”。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下,考试考得好的就是好学生,考得差的就是“差生”,许多老师也认为“差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种区分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中科院心理学研究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梅玲认为,教育“冷暴力”的出现与一些老师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对于许多老师而言,他们在用挖苦、戴“绿领巾”等方式教育孩子时,可能并没有恶意,而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另外,社会的冷漠与缺乏爱心也可能传导到老师身上,再加上许多老师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很容易导致教育‘冷暴力’出现。”

相关内容>>教育部: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区别对待未成年学生  
    >>人民日报时评: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冷暴力”造成的心理伤害更难恢复

  浙江省台州市某中学老师朱倪(化名)认为,所谓教育“冷暴力”,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他说,一个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如果既不能体罚,又禁止“冷暴力”,那老师还要不要管教学生了呢?“据我所知,很多老师或多或少地都采用了‘冷暴力’的教育方法,而且一些家长对老师的这些做法也采取默许的态度。”

  民意中国网网友王先生认为,对于一切形式的教育“冷暴力”,都应该零容忍。据他了解,美国的老师在给学生发放考完的试卷时都会一再叮嘱义工,对任何孩子不能有眼神上的区别对待。因为即使是一个眼神,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公众对教育“冷暴力”持何种态度?调查中,72.0%的受访者反对任何形式的教育“冷暴力”,希望早日将它们清除出校园;20.2%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有些不带侮辱性的“冷暴力”可以接受;只有3.6%的受访者认为用“冷暴力”的方式教育学生很正常,应该支持。

  张梅玲提醒,相对于体罚给孩子造成的身体伤害,“冷暴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更不容易被发现,同时也更难恢复。如果孩子的心理创伤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治疗,有可能给他带来自卑、孤僻等性格缺陷,还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解决教育‘冷暴力’的关键在老师。一方面,国家应该采取务实手段,提高老师待遇,为老师的工作创造一个轻松、有保障的环境;另一方面,老师也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素养。”张梅玲说。

  孙云晓认为,要解决教育“冷暴力”问题,就应该把《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到实处。政府应该像扫盲一样,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念与内容普及到每个老师和家长。对于违反这部法律的行为,一定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不能用道德谴责代替了之。

  “我们更要树立‘人皆可成才’的教育观念。”孙云晓指出,在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所谓“差生”。对他们而言,不但不能用“冷暴力”的手段对待,反而需要更多的尊重与引导。在以尊重和激励为主的教育中人们就会发现,“差生”其实并不差。(实习生陈佳慧 记者向楠)

推荐专栏>>教育评论教育观察 教育时评 教育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高教新闻 基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违纪学生"喝猪奶" 凸显教育"冷暴力"赤裸化
· 学校取消绿领巾学生难过称佩戴是进步表现
· “差生”多成才 30年来中国超常教育严重"萎缩"
· 遭遇教育“冷暴力”另类挫折教育孩子伤不起
· 调查:72%受访者希望早日清除教育“冷暴力”
· “绿领巾”是谁的耻辱?
· 2012中考备战策略:如何告别“差生”?
· “差生”班不准住校?这样的规定算不算“歧视”?
· 差生收费补课遭家长质疑 老师称低于"市场价"
· 王宏甲痛批教育弊端: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