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五年的奔波史
阿青的家在深圳国贸大厦附近,每天早晨,她都要送子赴港念书,这样的生活,已经过了五年。她附近大量家庭都与她经历相似。
阿青来自四川,丈夫是香港人,每天来回深港两地做点生意。她与前夫所生的大女儿由于是内地户口,一直在深圳就读,小女儿则凭着香港户口,顺利地在香港读书,从幼儿园到小学。
自从小女儿在香港念书后,她几乎都是每天早上6时15分叫醒女儿,6时45分从家出发坐地铁前往罗湖关口,7时把孩子交到保姆车公司阿姨那里。孩子15时30分放学,16时10分左右从香港返回,4时30分左右到达深圳,这个时候,她要在罗湖关口接女儿,17时到家。
至于问她累不累,她说:“孩子更辛苦。”每天早上都是连拖带拉把她从床上拽起来,逼她上学。很多住得远的,早上5时就要起床。
阿青说:“不能不承认香港的教育比内地的教育好,香港学校有一项叫做‘功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孩子素质的提高。孩子以后要在香港读大学,在香港工作,所以她必须适应香港社会。”她还打算等大女儿的香港户口办好之后,让她也去香港念书。
有阿青这样的想法的人很多,刘太太一早把孩子送给保姆车公司,才算松了一口气。她女儿今年上幼儿园大班,老公是香港人,而她来自内地。“以后应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现在每天奔波也是对她的一个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