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四川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以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为重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衡配置办学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成都市在全省率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各县(市、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积极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实现教育公平,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次,成都市所辖19个县(市、区)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在中西部地区、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均属首例。成都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引领、政府托底、圈层融合、强化师资、督导监测”的成都模式,初步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良教”的跨越。
(一)顶层设计,明确教育均衡发展路径
1.明确目标,制定规划。2003年起,成都市即开始了统筹城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伴随近年来的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为全体市民提供均等化、优质化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
2.加强领导,全面部署。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文件12个,切实履行政府教育责任。2011年,市长葛红林先后两次主持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会议”,会议决定实施第二轮学校标准化建设。19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3.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体系,明确任务、分解责任,省、市、县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纵向明确了省、市、县三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横向明确了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和部门各司其责、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成都市编制部门专门新增教师编制2000余个。
4.强化考核,奖惩并举。成都市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县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作为政府和教育部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对未达要求的县级政府下发整改通知书或通报批评。
(二)标准引领,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
1.制定标准,定位优质。成都市充分发挥教育标准的导向、诊断和基准作用,在执行国家和四川省的各类教育标准基础上,成都市将2011年作为“教育标准年”,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现状,本着适度超前、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原则,制定和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教育现代化监测标准、教育国际化监测标准、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标准、学校建设和管理标准等一系列市级教育标准,创新了教育管理模式,提高了市域统筹的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2.落实标准,提升品质。成都市落实国家、省、市办学标准,在第一轮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基础上,新增投入40亿元,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将小学和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值配备标准分别提升至3600元/生和3900元/生,对470所公办中小学运动场进行标准化改造,继北京、上海后第三个全面实施教室光环境改造。各县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其中成华区投入2亿元,实施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2012年,双流县投入1亿元、青白江区投入1.1亿元、龙泉驿区投入6400万元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和图书配置标准。
3.对照标准,查漏补缺。对照省定标准,经过查漏补缺,2012年,成都市小学和初中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已分别达到12台和14台;全市建成图书数字化管理平台,小学、初中生均图书已分别达到21册和28册,均超过省定标准;全市小学、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达到1950元和2440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61.3%和73.5%;各县8项指标综合差异系数,小学由2011年的0.49下降为0.36,初中由2011年的0.43下降为0.30,校际差异明显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基本实现。
(三)政府托底,保障公平接受教育权利
1.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成都市各级一般预算安排财政教育支出162.3亿元,是2003年的8倍,年均增长26%。2003年以来,先后投入148亿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灾后教育重建和校舍安全等“四大工程”。
2.完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入学公平。一是认真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各县落实“两为主”政策,积极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2012年,成都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接受随迁子女34.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1.5%。金牛区随迁子女占本区域学生总数的62%。二是全面落实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和扶残助学相关政策。各县均设立了1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都能接受教育。都江堰市建成了西南地区面积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齐备的特殊教育学校。新津县大力实施融合教育,强化“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三是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成华区开设“小学生430素质营”,引入校外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4:30放学后提供就近免费托管服务。双流县投入290万元,建成66个县级“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金堂县建成32个留守儿童之家和73个心理咨询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四是不断加大以“两免一补”为重点的教育资助力度。成都市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建立“不重不漏全覆盖”帮困助学体系。2010年至2012年,市级财政共安排资助资金27亿余元。青羊区通过家校共育、五进社区、阳光食堂、学管会等举措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惠民利民力度。邛崃市等8个远郊县(市)试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6万余名农村学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