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链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杨河清在2010年演讲中指出,高技能人员所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率,我国还远不及10%,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40%左右。就劳动生产率而言,我国只是日本的1/25、美国的1/23、德国的1/18。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7,日本为12.33,其中大专及以上者我国7%,日本28.3%。
高技能人才缺乏,导致我国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困难、GDP损失严重。
推荐链接:蔡志君:加大西部职教支持 促师资队伍培养 推荐链接:王晓初:2020年全国各类技师总量将达1000万
“产业升级,原有的简单技能劳动力和体力劳动者不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加大,但这支人才队伍的储备很少,这是‘十二五’时期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谷常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谷常生介绍,全国总工会相关部门去年调研发现,很多企业高技能人才急缺。“从教育一端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一时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那么,企业对在岗员工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谷常生调研发现,很多企业缺少对职工的在岗培训。
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作为专款专用。“很多企业确实是拿出了这笔钱,但比较多地用在了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培训、出国学习上,用在普通一线工人身上的很少。”谷常生希望企业足额提取培训经费,并更多用于一线职工。
“我们的调研发现,普通职工接受培训、更新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谷常生说,“如果企业自身没有条件为普通职工提供培训,可向职工大学和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购买服务。”谷常生还建议企业培养首席技师,由首席技师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扩大企业的技能人才队伍。
多年来,一些地方为破解企业用工难、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各级工会组织在多个地方实施了针对农民工的“金蓝领”工程,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谷常生建议,十二五期间,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特色,直接组织培养技术工人,或鼓励企业为一线职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