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一切为职业教育鼓与呼的声音,在当前都难掩它尴尬的现实。鲁昕副部长对此应该深有体会,作为分管职业教育的官员,她曾在多个场合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打气。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她又呼吁媒体应更多关注这个“弱势群体”,以帮助“彻底转变社会上的陈旧观念”。她说,现在教育部的观念已经转变了,而社会还没有转。
要转变观念,人们需要事实的引导。在影响社会舆论形成这一方面,高考分数显然比职业技能大赛更具影响力。
目前,最能陷职业教育于不利的就是高考录取档次的划分。尽管,包括鲁副部长在内的有关人士一再强调说,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但人们分明从高考的录取中看到了差距。在被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筛选之后,剩下的那些考生,才是职业院校争抢的对象。
一位怀抱理想的办学者正为此而烦恼。他最近对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感叹:办一所两千人的职业学院比办一所几万人的大学还难。本着教育扶贫的美好愿望而扎根山区的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现行的招生制度下,如何找到理想的学生?他们曾拜访贵州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校长,被对方泼了一盆冷水:“我们的学生至少都上三本。”在这位校长看来,三本的层次要高于高职院校。
从今年各省的高考分数线来看,高职高专批次与本科批次的分数线确实相差悬殊。以湖南为例,本科一批:文史583分、理工572分;本科三批(B):文史443分、理工365分;高职专科批:文史205分、理工200分。
这是由人制造的等级,他们用同一份试卷上的分数来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招收生源。分数面前,并不平等,职业教育居于末端,从数量上硬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种现状若不能得到改变,它就难以经营好自己的领土。
好消息来自2010年,当年有73所国家重点高职院校,经国家授权实行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它们因此有机会在高考前独立组织考试一共选录25505名学生。两万多人相对于数百万人的招生计划,只是杯水车薪,但这场始于2007年的破冰之举,在未来有望惠及更多高职院校。
曾经对职业教育“另眼相看”的教育部,在改变了自己的偏见后,需要继续为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权而努力。(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