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考试评价:多元改革期待“破冰”
2005-11-16    

字体大小:

        虽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在花大力气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未见根本改观,由应试教育带来的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等陈旧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一直遭到诟病。实际上,应试教育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我们需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很大,大批人群试图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教育”也因此背负着比发达国家重得多的责任。任何可能有碍于提高升学率的教育教学改革,无论理论上多么完美,形式上多么令人心动,都很难真正为学校所接受。原因就在于,现阶段由高考指挥棒作用决定的学校追求高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没有完全统合起来,从许多地方的实践看还是两回事;而要使两者统合起来,关键就是要对高考进行到位的改革,使应对新高考的教育教学行为与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统一起来。

  其实,我国多年以来的高考改革实际也在顺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进行,如考试题目日益灵活、贴近实际,日益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但改革还不到位,还没有跟上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步伐。直到今天,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高考还是没能把基础教育教学指挥得灵活、富有生气、高效和富于创新。高考是一把可以利用的、改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局面的双刃剑,并且可能成为改善教育很有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只要我们对高考的改革得法、到位。在日益强调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今天,考试作为考查学习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的一个手段,需要在考试方式上走向开放化。那种固守书本知识、解题技巧,不能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有机融合的考试形式,日益表现出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及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来自教师的声音】

  该改一改了 江苏省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陈平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的选拔性考试往往将发展性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排斥在外。

  学校教学离不开评价,考试无疑是一种最常规的评价方式。中、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形式之一本无可厚非,但传统“一考定终身”、“一卷定素质”的考试制度却是同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加剧了学生的竞争,也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目前的考试更多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理解及运用,它甄别的主要是考生的知识量、数理演算及推理能力的差异。“高考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高考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这场类似现代“科举”的考试,使大量训练、超量记忆教学变得普遍,直接导致中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目前的选拔性考试往往将发展性与创造性、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排斥在外。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从理论上讲高素质的人也应该能应付考试,但从目前的考试内容及形式来看学生,如学习时间不充分,学习内容不全面,解题技巧不成熟是无法应付考试的,这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就不可避免了。

  虽然现行高考制度让不少中学教学不堪重负,但在部分高校的阻力下,高考改革仍不能“勇往直前”,一些高校对本有利于高校选择合适的、个性化人才的自主招生没有热情。也有人担心一旦高校选择学生的权力分解后,在目前诚信度偏低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将失去公正、公平的入学机会,甚至可能导致腐败现象盛行。这些担心是善意的,但殊不知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透明的招生制度和公正的媒介监督,都能为诚信体系保驾护航。诚信,不应成为我们停止高考改革的理由。现在真的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一考定终身”状况的时候了。

 

【来自读者的声音】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对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社会氛围和经济制度已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仍然一成不变地沿用这种高考模式,其负面效应已远远超过其积极作用,显然不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精神,扼杀了青年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湖南省衡南县 何锡军)

  教育的基点应该放在被教育者今后的成就上而不是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成绩上,因而最终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应该尽可能接近于在社会上已经取得成就的这一部分人的共性。这样就概率而言,被教育者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而作为群体而言才更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群体。(天津市 王东华)

  有了考试制度、人事制度的变革,才能创设实施素质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校长们、教师们以更大的探索教育规律的空间和办学自由度,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关注孩子们未来的幸福。只有摆脱功利的诱惑,才能形成精彩纷呈的教育流派,只有坚持推进教育创新,才能涌现出当代的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江苏省扬州市 杜稼峰)

 

【观点交锋】

  [正方]

  教育评价呼唤多元化考试制度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教育局局长 沈继阳

  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引导、鼓励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考试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促进每个人的成长,而与之相适应的新课改实施的症结也在高考的导向,只有从高考改革开始,才有可能带动整个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如果高考评价制度不改革,那么中小学评价制度的改革就难免带有一定作秀的成分。

  [反方]

  别对考试制度改革期望过 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教体局副局长 赵文耀

  我对考试制度改革期望值不高。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但考试制度改革很难。现在高考的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受到社会的公认,轻易不敢动;如果把一些过程性的、描述性的评价放到高考当中作为选拔的参考,目前的诚信条件显然尚不具备,高考制度不该进行大范围改革。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此外,将高考试卷全面改革为开放性的题目也不可取,那样评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和弹性都会随之增大,对评卷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

  [第三方]

  考试制度改革离不开评价制度的完善 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笑君

  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被公认的评价体系,目前仍然起作用并具有一定说服力的评价指标只有单一的文化考试。应该从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入手,让考试制度去适应评价体系,而不是让评价体系反过来去适应考试制度。素质教育不是要取消考试,关键在于考什么、怎么考,高考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目前而言,高考形式的改革也许更为重要。

 

【背景】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实施并轨改革。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是推进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同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新一轮高考改革开始启动,广东省率先开始实施“3+X”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2001年,“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扩大到18个省市区,2002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开始高校春季招生改革,打破了高考一年一次、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格局。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截至2004年,已有22所高校开始自主招生。

  2002年12月,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2004年,高考单独命题地区增至11个省市,分省命题的改革使传统的全国统一考试逐步走向多元化。

  2005年,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推进中考改革研讨会,要求2005年全国500个课改试验区均要实施中考改革。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由普通话测试报名引发的思考
· 印度学生:“中国比印度差很远!”
· 口语考试系统研制成功口语考试成为可能
· 职称外语考试12月1日开始报名
· 武汉科大首次听证:"好学生"作弊受处分
· 九成大学生认为:从不作弊是不可能的
· 四六级考试平稳结束 涉嫌作弊事件将严查
· 哈尔滨高校惊现反屏蔽反探测狗 作弊耳机
· 哈尔滨高校惊现反屏蔽反探测狗 作弊耳机
· 郑州大学尝试诚信考试:58人考场无人监考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