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静悄悄的革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 朱永新
十年来,中国教育在艰难中爬坡成长,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见证了这十年的光荣与梦想,目睹了这十年的努力与突破。尤其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在面临着复杂的改革困境、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的情况下,悄悄地酝酿着变革与发展,为下一轮的再出发,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十年,中国的基础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教育经费有了体制和机制的保障。长期以来,“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造成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近年来,这一比例不断上升,2010年达到3.66%,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84.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达到7%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增加的教育经费,在投入结构上也在逐步优化,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明确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即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努力做到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