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两点思考
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积极参与并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以及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经验证明,高等教育这一先导性服务产业蕴藏着巨大的辐射力,它作为反映一国社会、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的窗口,对内服务于本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外则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是世界大国,我们必须增强国际化意识,参照他国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
l.尽快确定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已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在师生交流、学者互访、联合办学、合作/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接受留学生方面,1996年的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已达4.12万人[11],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此数字仅次于上述7国接受的留学生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放眼21世纪,我国应该不失时机地确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科学技术、情报信息等领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既为本国的外交政策服务,又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服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高等教育产业化方面已经获得成功,也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及其规模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应该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也有能力在教育产业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国家之间、大学之间的互动、互利、互惠行为。对主体而言,既能促使自身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又能提高自己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对客体而言,则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和相互学习,促进交流与合作对象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三点建议。
第一,为满足各类来华留学人员的需要,教育部似可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托福”——汉语水平测试的考点,以适应世界性的“中文热”(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的上千所高校设有中文系或中文专科)。此外,国家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走出国门,尽力扩大招收自费留学生。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国际高等教育展示会已经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新信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高校已进入中国开拓留学生市场。我国的重点大学,尤其是将来有可能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少数重点大学,完全有实力与国外同行竞争。
第二,我们可参照国际惯例,在提高留学生学费的同时设立奖学金,比如先在理工类院校设留学生奖学金(获奖面在1/5~l/4之间)。此举既可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又能激发在读留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把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尽快推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减轻学校肩负的留学生食宿重担。据有关调查,受住宿条件限制而无法扩招留学生的我国大学不在少数。笔者以为,我国的外国留学生管理制度应该适当放宽,逐步改变以往统包留学生食宿的作法。
愿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一步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2][3]韩敏,王留栓。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参考,1999(2)
[2]德国接受外国留学人员及提供奖学金情况.世界教育信息,1998(11).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1994
[7]欧洲国家相互承认高教学历.中国教育报,1997-5-7
[8]英国从外国留学生中获利15亿美元.中国教育报,1995-8-3.
[9]英国在境外办学的有关情况.世界教育信息,1998(7).
[10]法国拟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世界信息,1998(5).
[11]来华留学生达21万.中国教育报,1997-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