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德国的高等教育国际比
德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威廉·冯·洪堡的高等教育改革思想曾在世界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特别是前者,在以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1975~1990年期间(1979年除外),德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一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居世界第三位。1990年8月31日,“关于创建国家统一的条约”的签定和基本法的生效,德国终于重新统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德国步入了新的国际化进程。
德国的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致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其他欧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欧盟国家在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德国除积极参与前文所列的ERASMUS 计划、 LINGUA 计划,COMETT 计划、TEMPUS 计划之外,还通过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最主要的国际学术交流与促进组织)设立DAAD继续性课程计划(外国留学生赴德就读计划)和DAAD出国一体化学习计划(本国赴海外留学生的课程计划,为国内学习计划的组成部分)。1992年,该中心的预算达3.45亿马克,分别以一年奖学金、短期资助或项目基金等形式资助了2万多名外国师生和2.4万名德国师生(韩敏等,1999)。1996年在德国高校的DAAD外国奖学金生总数就达24380人⑤。此外;德国还通过本国最大的基金会——洪堡基金会专门资助高级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仅1992年就出资8200万马克为1600多名外国学者和290名德国学者提供资助。(韩敏等,1999)
在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及社会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德国高校也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比如,许多大学都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直接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1993年,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同行开展的合作项目达6700余项,其中3700多项是与欧盟国家的高校共同实施(英国和法国各占有近1000项),1300项是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俄罗斯和波兰分别拥有300项)。此外,与美国的合作项目有530项。而中国占有230项。⑦
德国十分重视留学生市场,既是留学生接受大国,又是留学生派出大国,以1991年为例,在德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116474人,仅低于美国的419585人和法国的139963人。⑧而德国赴海外的学生达3.4万名。在数量上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日本(1990年出国留学者达3.9万人)和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沙特阿拉伯和摩洛哥⑨。
面对国际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德国一方面积极鼓励本国大学生到国外留学,另一方面正在制定高等教育改革方案。其中计划参照英美学士、硕士学位制度,建立与外国接轨的学位体系,并将向有学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开设硕士或博士课程。
三、法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点是,1975年以来,一直是世界上第二大外国留学生接受国,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年《统计年鉴》资料,1980年在法留学生达110763人,1992年为138477人。法国拥有充足的留学生生源——非洲原法属殖民地的大学生,以1992年为例,非洲赴法留学生合计74941人,占138477人这一总数的54%。
法国政府十分重视国际教育市场,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国际联合办学模式,比如,已与德国政府拟定合建一所“德法学院”(《参考消息》1997年7月29日)和“德法网上大学”(《中国教育报》1997年7月7日)。为推动国际教育合作,法国教育部长1997年10月在向报界发表谈话时⑩指出:法国应投身国际教育市场,发展国际合作,向国外开放高等教育;为此,教育部将设立“国际合作局”,国际合作预算将达70亿法郎;他希望法国的大学校(Grands Ecoles)大力招收留学生,使之占在校生总数的1/3。此外,他还宣布将为赴海外学习的本国大学生提供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