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实际考察各网络教育机构进行网上教学所采取的措施也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革而非革命。归纳起来,以下几种模式的变式都可以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 基于讲授模式的变式
教师事先准备好授课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包括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并以超文本的方式组织起来,存储在web服务器上。教师通过internet,按照一定的时间进程逐步呈现这些内容。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组织比较简单,有统一的学习进程,而且通常和学校课程实施同步。可以说,该模式基本上是传统课程实施模式的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对教师的要求不高,一般教师只负责准备内容,而多媒体化可由技术人员完成。目前的网络教育课程实施大多数都采取这种措施。然而,该模式的缺点也类似于传统课程实施模式-共性大于个性,缺乏变化,除了课程实施手段的变化,其思想实质仍可追溯到大班的讲授教学法-但其空间无限扩大,时间相对灵活。
- 基于个别辅导模式的变式
通过基于internet的CAI软件以及教师和单个学生之间的密切通信来实现。CAI可以在web服务器上运行,通过诸如Java、ASP、CGI等网络语言编写。也可以通过下载到本地运行。特定学生的特定问题则可以和特定教师用e-mail联系。这种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用个别教学解决个别问题。但教师数量会上升,对教师应用网络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这样教育成本上升,使得网络教育的性能价格比下降。同时,可能会导致个别学生的学习步调和传统课程相差太远。该模式还忽视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课程实施看成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一对一的关系。
- 基于探索学习模式的变式
提出一些适合特定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由学生通过internet寻求答案。学习者可以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在论坛(BBS)上发布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家来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但如何引导学习者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找正确的答案而不迷失在internet的过于庞杂的资源中非常困难。
- 基于协作学习模式的变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以及合作。学习者可以通过设立虚拟社区,在网上论坛和聊天室交换意见。但在学习者的协作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体现,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对应于传统课程实施和教学模式、网络课程实施及教学模式还很丰富,它们也有着对应的传统模式的优点、但它们也有着类似传统模式的缺点。不过网络技术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选择的机会和更丰富的方法应用的潜力。通过网络,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度整合各种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实施的思路和手段。
四,网络教育课程的评价抉择
课程评价历来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难点和重点。从理论上来说,课程评价的一切原则和技术模式,例如课程的目标评价、课程的CIPP评价(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课程的CSE评价等都适用于网络教育课程评价,
但对于网络课程,由于其自由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形式的规范课程,国家对其控制相对弱化,加之其内容、实施方式等都呈现出极度多元化,所以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很难制定。在这里我们很难归纳出某个明晰的标准。
在此,有两个问题将特别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其一,谁来作出评价,如何评价。如上文所说,国家没有明确界定网络课程,更没有制定网络课程,那么谁来评价网络课程?责任给实施这些课程的网上教育机构自身吗?那么评价公证性何在?而且由于评价标准的暧昧,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评价手段。但如果把网络课程纳入国家严密管理中并且制定统一、严格的评价标准,那么网络课程体系又将失去其最可贵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网络教育势必成为学校教育的翻版。
其二,我们评价的对象如何把握。我们究竟评价的是“课程”,还是“网络课程”?例如,我们通过网络实施课程系统中的某一科目,如语文。那么我们如何区分“语文”这个作为整体课程中一科的科目的课程特性和作为“网络课程”的语文的特性。再通俗地说,我们评价的究竟是“语文”还是“网络语文”?“网络语文”和“语文”比有何不同?网络课程与课程自身能够用同一标准评价吗?如何考察在赋予课程“网络”这个前缀之后,课程评价的变化?
以上许多问题困扰着网络课程体系的建设。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否则当internet教育真正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洪流的时候,我们将陷入被动,甚至失去一次改变旧教育的绝好机会。
参考文献:
《课程理论》,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