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网络教育课程的内容抉择
是否现有的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全部内容都适用于网络教学呢?这要从多方面作出判断。我们暂且将现有的课程内容仍按照认知内容、情感内容、意志内容和行为内容来进行简约的划分,显然对它们是否适合于向网络迁移从总体上可以作出三种判断,即总体上适合向网络迁移的课程内容、总体上不适合向网络迁移的课程内容以及两可之间的课程内容(即需要做具体判断的)。
| |
认知内容 |
情感内容 |
意志内容 |
行为内容 |
|
总体上适合向网络迁移的课程内容 |
√ |
|
|
|
|
两可之间的课程内容 |
|
√ |
√ |
|
|
总体上不适合向网络迁移的课程内容 |
|
|
|
√ |
- 认知性的课程内容是最适合以网络为媒介传播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狭义概念的知识。而网络课程,则提供了更多的媒体(多媒体)整合刺激作用于感官,更进而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产生方法论意义上的变革。同时,网络本身所能够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内容和资料来源,都将有助于补充传统课程认知内容的不足。这样,学校课程系统下的大部分具体课程内容,也就是科目,诸如数学、语文等都适合网上传播。
- 情感性内容和意志内容的网络传播必须一分为二:一方面,通常意义上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直接人格影响和意志、心向、态度等是难以通过网络媒介传递的;但另一方面,网络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情感宣泄方式-例如在聊天室中。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传递的情感具有较多的不确定性,甚至也有许多虚假的成分,这是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造成的,因为通过网络交流的主体间无须直接接触。这也说明,如果组织得当,情感性的和意志性的课程内容是可以通过网络得以传播的;反之则有可能让非适当的情感和意志的内容泛滥。
- 行为内容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因为网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虚拟”,这和行为的固有特性即行为的实在性是冲突的。对这个冲突,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也许会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渠道,但在目前阶段基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课程向网络的迁移是有选择的,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成为建构网络课程的材料。基本上,网络的多媒体(muti-media)和超媒体(hyper-media)特性对于营造网络课程的认知内容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而在情意内容方面,网络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课程在这方面的选择必须经过慎重和严肃的研究。至于行为内容,或者说活动性课程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暂时难以成为网络课程内容抉择的一部分,这也再次佐证网络课程并不能完全取代对传统课程,而只是一种有力的补充。
三,网络教育课程之实施抉择
网络课程的实施,是达成网络课程预期目的的过程。从某种狭义的角度来说,可以被理解为网络教学过程。在下文,我们也将从这一视角来考察问题。正因为如此,可以认为网络课程的实施,其重点又在于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
谈到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目前的一个误区主要在于过分渲染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差异,忽视两者共性,过度突出网络教学的“与众不同”,片面强调构造所谓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而排斥了现有的现实教学模式,这就使得网络教学模式也就是网络课程实施模式的构建困难重重。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看:
层面一、网络课程的实施,或者说网络教学首先也是一种实在的教学方式,只是它是一种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派生了的,有着新技术手段、新媒介(以及新的理念指导)的教学。在这里,我们不能否认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脱离传统的课程实施模式或教学模式的基础来考虑建立新的课程实施模式,必将成为无根之水,无法建立起研究的起点。
层面二、网络课程的实施(网络教学)有其自身特点。由于网络这一特定媒介的参加,使得网络教育课程实施模式和传统模式相比拥有独特的一面。众所周知,网络知识的极大丰富使得学习者对教育者的依赖相对减少,而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性等特征,又使得一元的、灌输式的课程实施方式失去其现实性,因此网络课程实施更加灵活,而其核心在于实施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的个性。
基于以上的两个判断,可以认为,网络教学课程实施模式首先是传统模式的变异,而非是对传统模式的完全推翻-任何优秀的传统课程实施模式在进行适当的变化之后皆可能适用于网络教育课程的实施。当然这不排除在网络技术的提升-例如宽带网的应用-基础上会有相应新模式的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