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贵夫人的家庭出了一位
“叛逆的女儿”
福斯特于1947年9月18日出生在距美国东海岸不太远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家乡米尔伍德是弗吉尼亚州克拉克县一个小镇,距离首都华盛顿近100公里。福斯特的父亲麦克奇是一位培养纯种马的农场主,母亲则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式的家庭主妇。福斯特从小就生活在一种培养贵夫人的家庭环境中,她的母亲经常教育她要“安分守己”,了解自己在这个男人世界的地位。福斯特时常被告诫,在家里要注重礼节,行动举止要中规中矩——用完餐,如何把刀叉放在盘子上;如何在特定的小碗里清洗指尖;讲究进出门的先后顺序;如何称谓白人,如何称谓黑人;谁在饭厅吃饭,谁在厨房吃饭等等。福斯特每天接受的就是这种典型的南方淑媛通常必须接受的教养。
还记得有一个礼拜天,福斯特的父亲代替老师给他们上课,在让学生们讨论《圣经》大力士参孙和迷惑他的妖妇黛利拉的故事后,她父亲问全班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孩子们都默不作声,于是他说出自己的观点:“千万别信任女人。”而在小时候很多次的家庭争论中,她母亲都会以一句话来结束:“宝贝儿,这是男人的世界,你越早明白这一点就过得越好。”
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个传统的南方家庭中长大的福斯特却没有被家庭环境“同化”,反过来,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竟导致她变成了一个“叛逆的女儿”。福斯特成年后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的妈妈一直对我说,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你必须接受这个事实。我比她幸运的是:我身处的时代和文化,可以帮助我来证明,妈妈的这个断言是不对的。”“我是个反叛的人,不但为了反对越战而在市中心游行,而且不断与母亲辩论,不愿接受她‘这是个男人的世界,亲爱的,你越早知道这一点就越过得好’的观念。”
福斯特的反叛个性孩提时代就很鲜明。小时候,她就拒绝像别的女孩子一样做针线活,而希望和男孩子一样去喂牛羊。而她9岁时的一项举动更堪称“超常”。当时的福斯特还只是一位生活在农场上、身为童子军的小女孩。一天,她正由家中的黑人帮工拉菲尔·约翰森开车从学校接回家,这时她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人们为弗吉尼亚州各学校推行种族分离而争执不休的事情(当时全美国包括弗州的种族歧视问题日趋严峻)。于是,小福斯特瞒着父母,写信给白宫向总统寻求帮助。“亲爱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她仔细而工整地写道,“我今年9岁,我是白人,但对于种族隔离我有好多想法。”她在信中写道:“直到这时,我才注意到我所在的小学里全是白人,意识到这并非偶然。”她还在信中愤怒地对总统说:“如果我将脸涂成黑色,那么任何像公立学校之类的地方就不会接纳我。但实际上我的情感并未有任何变化,变的只是肤色……”她不仅在信中呼吁消除种族隔离,还参加了民权运动的示威游行。
多年后,已经成为历史学家的福斯特觉得必须追踪一下当年写给总统的那封信的下落,结果在位于堪萨斯州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里看到了它。在福斯特后来的众多演讲、著作和文章中,她都回忆起1957年2月12日她还在乡村学校上小学时写的这封信,将其作为她本能地反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习俗,并终身献身于变革的思想的最初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