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高考体育加分:加分“猫腻”缘何屡禁不止?
2010-01-26  人民网  

字体大小:

  监管不力 谁在失职

  如果一味埋怨主管部门对体育加分“猫腻”不作为,似乎有些冤枉他们。事实上,各省市在曝出高考体育加分作弊丑闻后,都采取措施加以整顿。湖南省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李彬介绍,湖南2006年发生“上千名体育特长生造假”事件后,曾收回地市一级体育部门发放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权力。此后,湖南各地市体育局一把手与省体育局还签订了“目标责任状”。

  2009年,北京、重庆、广东、青海等7地在高考体育加分项目上大动“手术”,或是直接减少加分项目,或是缩减加分幅度。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也没有坐视不管,于2009年底启用了带有防伪措施的新版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意在提高审批门槛,将加分造假“拒之门外”。

  应该说,相关部门对加分造假行为的整治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为何“猫腻”却屡禁不止?问题出在思路上。相关部门偏重于“灭火”,哪里出事就去哪里整顿,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整治高考体育加分作弊,关键不在于事后“亡羊补牢”,而是要从整个流程上进行监管。从体育赛事的监控,到比赛成绩的确认,到等级证书的审批,再到复审测试的监督,主管部门应把力量花在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上,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钻空子行为变成现实再去处罚。

  面对负面压力,主管部门似乎也有苦衷。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人士曾表示,高考加分真不是一两个政府部门自己的事。这项政策的执行涉及各级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招生部门、学校等,相互制约机制有时很难实现。

  集体作弊 谁在作祟

  这些年来,呼吁废除高考体育加分的声音四起。但体育加分在风雨飘摇中岿然不动,而作弊现象则升级至“集体狂欢”的态势。

  当少数人的丑行变成公开的秘密,高考体育加分作弊已经演变为“谁在背后撑腰”的问题。刚刚曝光的厦门马拉松赛作弊事件,山东省东方中学8人“组团假跑”。而在有些地区,高考体育加分甚至已经形成产业链,从办证、报批到审核,一条龙服务。显然,一张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关系网,正在为体育加分作弊“保驾护航”。从表层看,有些人是为保证本地区高考升学率而“放水”,实际则是不正当利益在作祟。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李天凤认为,问题还是出在“人”的身上。当有关系找过来,相关人员抱着侥幸心理,做个顺水人情,只要没有东窗事发,就是皆大欢喜。

  存在制度设计漏洞的体育加分政策,正在成为某些人进行不公平竞争的棋子,由此衍生的信任危机将导致高考公正性下降。更可怕的是,这种日渐走偏的价值取向,正在集体造假中直接传递给下一代,侵蚀的将是整个社会的诚信与公平。(记者 郑轶 胡洪江 钱伟 颜珂) 

  >>点击查看 希望2010——校长书记新春寄语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高考体育加分最易造假 近五年占曝光舞弊事件八成
· 分析称高考体育加分不应成为学校体育杠杆
· 高考体育加分被指弄虚作假 体教分离是根源
· 高考体育加分丑闻不断 被指沦为干部子弟特权
· 高考体育加分丑闻不断 体教分离和应试教育是根源
· 高考体育加分丑闻不断 改革之后依然问题重重
· 高考体育加分丑闻不断 加分改革是形势所迫
· 2013年广东高考体育尖子1388人通过初审
· 安徽省2008年高考体育加分测试五月中旬举行
· 河南53人主动放弃高考体育加分资格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