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拉松赛作弊事件追踪报道
作弊层出不穷 “打假”越打越多
或许,从体育与高考挂钩的那一天起,动机就已不再单纯。
相关专题:高考加分是否应该取消?
相关链接:马拉松遭遇集体作弊 跑出高考加分灰色通道
曾有人目击高考体育加分测试现场的“奇特”景象:“长跑特长生”跑不下1500米,“跳远选手”跳不进沙坑,“篮球高手”抱着篮球上篮。而这些“水货”考生背后,居然都有一张“如假包换”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只要蒙混过关,高考加分就此到手。
对于以公正著称的高考制度而言,这简直是一种亵渎。高考体育加分的种种“猫腻”,将这项鼓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加分政策变成了儿戏,沦为少数人弄虚作假的温床。
造假背后 谁是黑手
如果不是群众举报、媒体披露,可能许多加分“猫腻”仍在继续。高考体育加分,就似一个四面楚歌的孤城,外界非议不断,而内部仍在“暗箱操作”。这不禁让人深思,究竟谁才是造假的幕后黑手?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最新修订的《运动员等级管理办法》,虽然仍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二级运动员,但省级体育主管部门拥有真正权力,可以对下级审批进行检查和否决。这个制度转变,从表面上看似乎将审批门槛加高,但实际上,由于上下级部门之间是指导关系,规章制度只能起到约束作用,体育加分的具体操作权和认证权,仍旧掌握在少数部门的少数人手中。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朱力认为,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权力寻租,使制度成为“稻草人”,加之整个过程缺乏监督机制,“拉关系走后门”现象滋生也就不足为奇。
这种漏洞同样存在于复审测试环节。近些年,为防止作弊,高考文化课考试监考日益严格,电子监控、手机屏蔽等手段齐上阵,但体育加分复审测试考场却相对宽松,给了弄虚作假者以可乘之机。
相比于高考的“千军万马”,体育加分者毕竟是少数,加分资格就成为稀缺资源。考生希望在高考起跑线上抢占先机,而某些心术不正者也想方设法利用手中职权和金钱攫取不正当利益。由此,高考公平被无情践踏。
>>点击查看 希望2010——校长书记新春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