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办教师:“扶农”之后盼“扶教”
农村学校的代课教师们在“清退”声中默默坚持,而公办教师们的情况也很难让人乐观。虽然公办教师相对于代课教师和农民群体而言,其收入在农村有一定吸引力,但放在市场经济时期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大背景下,其收入和城市教师相比仍然十分微薄。由此导致的优秀人才流失、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使以公办教师为主的农村教师队伍面对义务教育的庞大需求力不从心。农村教师们呼吁,在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难题方面,国家亟待将扶持的重点由“扶农”转向“扶教”,使“免费时代”的农村义务教育也能拥有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爷爷奶奶教小学”现象普遍,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我们已经十几年没有引进名校本科毕业生,这样的情况许多县都存在!”湖北省蕲春县分管教育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文国说,“过去蕲春县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不少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的毕业生,现在一个都引不来。”同样,在陕西省周至县,教育部门年年都在为招不满教师发愁。
队伍建设青黄不接,进而引发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现象普遍存在。记者在陕西旬邑县湫坡头镇风火台村小学看到,全校目前只有一、二年级,共12名学生,老师2名,分别是50岁的校长罗定坤和53岁的老师苟自欣。苟自欣说:“我们两个老师年龄都偏大,眼睛也都花了,给娃娃们上课感到很吃力。”
据湖北省英山县教育局师训科提供的材料,全县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已达51.2岁,个别初中超过50岁的教师占到了80%以上。而比年龄结构不合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结构失衡。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迎春教授说:“近几年农村初中、小学教师普遍学历达标了,但有的人只是选了较为容易的专业拿了个文凭,‘教非所学’的情况比较多。”由于教师严重缺乏,许多农村中小学不得不停开音乐、美术、体育、计算机等科目,国家要求小学三年级开设的英语课在许多农村小学至今仍是“奢望”,新课程的实施困难重重,农村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几乎是空白。
在青黄不接的教师队伍中,为数不多的优秀人才还在不断流失。地处秦岭山区的陕西省太白县,全县唯一一所高中曾经发生过一个晚上悄然走掉4对教师夫妇的事情。陕西淳化县教育局普教股股长张建华说,农村学校的老师一旦评上教学先进,即使自己不走,也会有好学校来“挖”。2000年以来,淳化县高中调走了40名骨干教师,初中也有10多名骨干教师调到了外地,其中绝大部分是省、市教学能手。
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迎春教授说:“省城的学校‘拔’走了市(区)的,市(区)的‘拔’走了县里的,县里的又‘拔’走了乡村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已成了向沿海地区或大城市输送优秀教师的‘基地’!”
生存状况堪忧,精神状态不佳
30岁出头的李爱华老师,是湖北省监利县汴河镇赤卫中学的骨干教师,除了担任初二(七)班的班主任、每天负责晚自习外,他还要带3个班的英语课,而且每个班的学生都近百人,教室十分拥挤。这使他上完课后的作业批改量很大,休息时间很少。
出于对李爱华的照顾,学校将过去的一间学生宿舍进行了改造,他一家人就挤在这个18平方米的平房里,孩子睡的行军床白天只能放在学校食堂,晚上才取回来。由于爱人柳红芳没有工作,他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刚够全家人的伙食费。
赤卫中学校长何海平说:“李爱华家的情况在学校年轻教师中还算好的,目前全校还有60多个教师在外租房住,每户每年就要花2000元左右的租金。过去,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还可以依靠基层政府集资解决,而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集资没有了途径,加上没有公积金,安置教师住房成了大难题。”记者在当地教育部门了解到,即便一些县城中小学的教师能拿到公积金,每个月也只有50多元,只能是望房兴叹。
一些农村教师通过“层层上拔”而流失,但多数农村教师的命运很难改变。与一些“升迁无望”的农村教师交流,记者感受最多的是“迷茫”,得过且过的无奈心态较重。年龄在45岁以上的教师,大多由于知识结构老化,难以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甚至已盼着早点退休。
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迎春教授说,农村教师中仍然有不少甘于奉献、兢兢业业的先进典型,但更多教师的精神状态已开始有往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工作时间越长,失落感也越强。
“扶农”之后更要“扶教”
一些专家认为,随着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新机制,消除了长期困扰农村教育的校舍维修改造和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发放、学生因贫辍学等难题。然而,这个新机制还不能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村补充合格、优秀的教师。有专家建议,在大量惠农政策已经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国家应将扶持农村教育的重点由“扶农”转向“扶教”,特别应大力扶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近几年来,湖北、陕西探索以政府出资补贴的方式,聘任大学应届毕业生或在职教师到农村地区阶段性支教,缓解了偏远农村师资不足难题。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教授李虎分析说,因为城乡之间生活环境、经济待遇等差距将长期存在,农村优秀教师向城镇自然流动的趋势很难改变,为了保持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湖北省的资教行动计划,西安市启动的城乡教师转任交流制度,都是有益的探索。以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合格教师到农村轮流任教,是长远解决农村师资数量、质量的重要途径。
然而,记者在湖北、陕西采访时发现,目前探索试行的支教方式,对于农村师资薄弱现状,起到了“应急”作用,却很难达到真正“解渴”的目的。
湖北省蕲春县教育局副局长田谷华说:“近3年来,分配到蕲春县的资教生已达81名,而全县还有代课教师2000多名。资教生的规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量大面广的‘师资荒’,所以资教生绝大多数只能先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小学师资不足问题暂时还顾及不到。”同样,在陕西省周至县,教师应编7345人,目前缺编832人,而且近几年总人数还呈“负增长”趋势。今年上级推行教师转任交流,给周至派来5名交流教师,但这对于解决全县师资不足还只是“杯水车薪”。
基层教育工作者建议,国家应将各地探索的支教方式形成制度,从而扩大规模,并在农村师资薄弱的地区大面积推行,以有效解决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师资难题,此外对现有农村教育队伍的在岗培训也应注重实效,可以“城乡交流”的方式为主。
来源: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