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2009-09-07    

字体大小:

  异域求学:用勤奋赢得肯定与尊重

  火车的汽笛声响起,在《莫斯科——北京》的乐曲声中,留苏学子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奔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到达苏联之后,他们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虽然,很多留苏生对留苏学习、生活的困难已有充分设想,且在留苏预备部接受了语言强化培训。但是,当真正置身异国,他们还是遇到了实际语言应用的障碍。

  儿科专家龚明敏记得:“到莫斯科第二医学院求学的第一个月,上课一句也听不懂,甚至一节课上完了都不知道刚刚上的是哪门课。”

  在苏联,大学授课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考试基本围绕平时课堂讲授的内容。因此,课堂笔记成为获取核心知识的主要途径。曾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的周坤说:“那个年代,可能每个留苏生都经历过让苏联同学帮忙记笔记的情况。”

  语言上的障碍也给留苏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农经专家周维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时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我第一天到食堂吃饭,完全看不懂菜单,只认识俄文的1、2、3,于是就按顺序点了前三样。结果端过盘子一看,竟然全是汤。”

  看到留苏生学习、生活上遇到的种种困难,苏联老师和同学给予了他们热情的帮助。“有一次,我拿着看不懂的笔记,沮丧地回到宿舍,同屋的苏联同学得知情况后拿起我的笔记本就跑了出去,等她回来后,我大吃一惊,原来她找打字员将课堂笔记逐字打了出来。”“很多苏联高校都专门为中国学生聘请了语言教师,开设专门的预科和小班。”周坤、龚明敏等人至今难忘苏联师生对他们的帮助。

  在留苏学子的艰苦努力和苏联师生的热心帮助下,留苏生的语言能力渐渐提高了。进入二年级,大部分人都能跟上老师讲课的速度,并且进入了专业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苏联严格的教学管理、开放的学术氛围、先进的教学理念等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联的大学,上课铃声响毕,学生就不能再进教室了,就算迟到一秒钟也不行。”吴美蓉回忆自己在莫斯科动力学院的经历时说。

  农业部原副部长王连铮对在莫斯科季米利亚杰夫农学院感受到的开放的学术环境印象深刻。“我所在学校的校长是一位能源经济学家,当时赫鲁晓夫主张搞大面积开荒,包括开发哈萨克斯坦的处女地。校长听说后坚决反对,因为这块地是沙地,开发以后会使周边土地沙化,造成环境问题。由于他既是经济学家又是能源专家,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中国小儿神经学科的开创者、毕业于莫斯科第二医学院的左啟华记得:“苏联的医学教学不是把学生限制于医学本身,而是扩大到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广泛的学科领域。比如,学校要求医学生必须修读人文科学的课程,这对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艰苦的日常学习之外,充满苏联风情的课余活动也让留苏学子难以忘怀。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原副院长张浩至今仍能想起,在列宁格勒大学留学的日子里,他在课余时间乘船沿着伏尔加河到一个个集体农庄演出,与苏联同学一起打篮球的场景。

  周维忘不掉的是临出国前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会见留学生时说的话:“你们每一个人出去学习,国内要花培养25个大学生的钱,因此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考5分,如果考4分在党支部要受批评,考3分的话自己背着铺盖卷回来。”所以,期末考试是留苏学子最紧张的时刻。但由于大家都很用功,大部分留苏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虽然极为重视自己的成绩,但是,留苏学子更不忘忠于党和祖国,忠于自己的信仰。

  池秀峰至今记得在莫斯科铁道学院5年留学生活中的最后一门考试——哲学。那是1960年6月,当抽出题签,他顿时感到眼前一黑,最后一道题的题目赫然写着:“你如何评价斯大林?”当时,赫鲁晓夫开始全面批判斯大林。池秀峰知道,如果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有可能被老师认为是离经叛道,给个3分甚至不及格。如果随波逐流,一定能拿5分,可是,那将意味着背叛自己的信仰,违背党的精神。想来想去,池秀峰面对考官分析了斯大林一生的功过,并得出了“斯大林功绩占百分之七十,错误占百分之三十”的结论。当他结束最后一句陈述,考场里一片寂静,哲学老师面无表情,透过眼镜直直地注视着他,然后低头在成绩册上写下了分数。“听天由命了!”他甚至没看一眼自己的成绩,起身走出考场。等在外面的苏联同学把他的成绩册一把抢去传看,走廊里顿时响起了欢呼:“乌拉!5分!”

  毕业答辩是留苏学子需要面对的更大挑战。苏联的学位制度非常严格,曾就读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的赵鹏大回忆说:“副博士论文答辩,要在答辩日期3个月前在苏联的大报上登出答辩通告,只要公众感兴趣都可以参加。同时,还要向苏联各学术机构的有关学者发出100份论文摘要。答辩由各方面专家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主持。此外,作为答辩的前提条件,还必须在杂志上公开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就是在这样严格的学位制度下,赵鹏大在3年之内完成了答辩。很多中国的留苏学生也和他一样,用与苏联学生一样长的时间获得了学位。

  留苏学子没有让祖国和人民失望。来自祖国的期望被他们转化成了动力,他们在学习上始终名列前茅,各科成绩基本都是“5分”。在当时的苏联,“中国留学生”几个字就意味着优秀,这种优秀将在他们回国后被再一次证实。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回望:1988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的发端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