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苏预备部:梦想起飞的地方
通过层层选拔后,很多留苏生并没有直接踏上驶往苏联的火车。赵鹏大、吴美蓉等告诉记者:“和最早那批留苏生不同,我们先进了留苏预备班,接受强化培训。”
原来,1951年的大规模派遣活动虽然拉开了中国留学大潮的序幕,但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中苏两国在留学生的派遣和教育管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1951年10月,林伯渠作为巡视组成员赴苏联看望首批留苏学生后十分忧虑。他回国后立即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信,反映留苏生因语言不通及饮食、气候等原因,情绪波动很大。他建议,以后再派留学生,须在国内进行预备教育6个月或多一些时间,也可以到苏联后,先集中教育一个时期。
周总理随即作出批示,指定钱俊瑞(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安子文(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伍修权(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三人负责筹备留苏预备学校,一年办一期。后经慎重研究,决定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部筹建留苏预备部。1952年3月,刚刚筹建的留苏预备部开始招收留苏预备生。
根据中央“学习好、纪律好、身体好”的要求,当时留苏预备部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业务学习与考核、严格的政治审查以及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留苏预备生们称之为“过三关”。
首关是学语言。据赵鹏大院士回忆,一进学校,他就经历了俄语分班考试,因为此后他们最主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语言学习。
除了紧张的语言学习之外,留苏预备生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时事政策学习,接受政治思想教育。
最让这些平时吃惯了玉米面窝窝头的年轻人感到开心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由于当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很多学生都营养不良,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出国留学生不能搞得面黄肌瘦,国家再穷,也要保证他们的健康。”
“早餐是六必居咸菜、油炸花生米、烧饼、花卷、油条、棒子面粥、小米粥或大米稀饭。午餐和晚餐都有四个菜,至少一个是重荤,有时还有大对虾。大桌子上放着一个大蒸笼,里面是热腾腾的大米饭,旁边是刚出笼的热馒头。”留苏预备部的伙食清单至今被很多当年的留苏生津津乐道。
不仅伙食好,在留苏预备部,留苏预备生的出国“装备”也早早被准备好了。
除了藏蓝色粗呢面的丝绵大衣,浅灰色薄呢子面料的夹大衣,还有每人两套西服、一件粗线毛衣、一顶冬天的御寒帽子、6双鞋子、4件布衬衣、4条内裤、4双短袜套……此外,每人有一床深米黄色中等厚度的羊毛毯和一件浅米黄色的雨衣。男生有几根领带,女生有一小瓶香水、面油。”一位留苏学子在晚年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份留苏预备部为他们准备的物资清单。
“作为一个穷学生,一下子获得足够穿戴五六年的衣物,做梦也没有想到过。我们既体会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关爱之情,也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回忆起留苏预备部的生活,曾经的留苏学子感慨万千。
如今,让很多留苏生难以忘怀的留苏预备部已经不复存在。从1952年组建到1960年取消,留苏预备部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一闪而过,但人们不会忘记,一批批学子为祖国富强而赴异乡求学的梦想是从这里起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