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气息:百年清华 人文日新

导语:在中国,还没有哪所学校能像清华一样,对中国,尤其当代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最顶尖的高校,很多东西已经被人们熟知,比如许多国家领导人出自清华;比如许多院士出自清华。但清华仍有很多并不为人熟知,比如,这座被称为“红色工程师摇篮”的理工科高校,却有着极其浓厚的人文传统。清华的大礼堂至今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人文日新”。在清华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中,文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恢复建校初期清华的文科辉煌,对于清华来说,意义重大,不止是找回另一半。

  • 1
  • 2
  • 3

国学圣殿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清华被世人误解的话题,我首选就是,清华,是人文的清华,而不是工程师的摇篮。时下时髦的国学一词,无从考证真正的出处,但第一个大张旗鼓地说国学的,正是清华。当时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名震中华 ……>>详情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梁启超在清华:“但开风气不为师”
当梁实秋还在清华念书时,听过大师梁启超的一次演讲,当时的情形,一直牢牢镌刻在他的脑海深处: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极短的开场白……>>详细
梁启超为学与为政 对学术独立性相当看重
梁启超的一生,徘徊在干政和为学两条道路之间,颇费踌躇;时至今日,有人推举他为清华四大国学导师首席,也有人认为他的学术成就不大,文章唯“新闻笔墨”而已……>>详细
梁启超晚年清华教学体现国际的本土关照
创作于1919年的《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朝向后期发展的转捩点。在这本书中,借助于刚刚拓展的世界眼光,梁启超才在价值观念上,明确获得了文化相对主义的转折……>>详细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详细
陈寅恪读书治学之启示:读书不肯为人忙
陈寅恪在诗中说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这个“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的观念的约束……>>详细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1927年,王国维投昆明湖自尽。陈寅恪撰写了碑铭,是为学术史上不朽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抒发思想自由之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详细

“南书房行走”--王国维

南书房行走:王国维 王国维是怎样进清华的?
国学研究院和四大导师,是清华人文学科最初的辉煌。四大导师有三位是胡适推荐的。梁启超是胡适的精神偶像,赵元任是胡适留美的挚友。王国维是怎样被胡适推进清华……>>详细
王国维的中西学术观
王国维的中西学术观可简述为“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他对当时学者热衷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现象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将学术分为“古今中西”毫无道理……>>详细
“文化移民”王国维:一死从容殉大伦 千秋怅望悲遗志
仰望二十世纪的学术星空,人们会很容易发现王国维这颗集哲学、经学、史学、戏曲学、甲骨学、敦煌学等研究于一身的学术巨星。作为从旧王朝中走出的“新民”……>>详细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赵元任: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大师
赵元任先生的学术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考察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我们会发现他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许多“第一”……>>详细
浅谈赵元任先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赵元任先生(1892-1982)是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育学家,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语言学大师……>>详细
方言大师赵元任
赵元任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杰出的方言大师。他自1927年开始系统地调查研究汉语方言,以融会古今、贯通中西的广博学识,新颖精湛的学术思想……>>详细

被遗忘的清华“海龟”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

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一些重要考古发现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考古早已不是一个陌生名词。但如果要问:中国现代的考古事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倡导和主持现代考古发掘的中国人是谁……>>详细
中国哲学第一人:金岳霖

金岳霖:中国哲学第一人
金岳霖16岁考取清华学堂,19岁以官费留学美国。开始学商科,因为“引不起兴趣”,不久就改学政治学了。他认为,商业学与政治学相比,前者只是“雕虫小技”,而后者才是关乎国家前途……>>详细

与清华有关的文史哲大师

冯友兰:他在清华所做的无愧于历史的发展 王力师从“四大教授”的清华岁月 梁实秋:清华八年 钱钟书:嗜书如命的清华学子 《雷雨》诞生在清华热恋中 吴晗: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 名师李赋宁 闻一多:终身维护五四传统 绅士陈岱孙 性情教授吴宓 季羡林:清华颂 朱自清:民主斗士 飞越无限的许国璋
冯友兰 王力 梁实秋 钱钟书 曹禺 吴晗 李赋宁 闻一多 陈岱孙 吴宓 季羡林 朱自清 许国璋

本期话题:从大师辈出的过去想到现在的高考

  众所周知,民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从清华大学最初的文科辉煌时期——清华国学院——也可以窥一斑而知全局,清华国学院甚至被称为“难以复制的神话”,至今仍令我们怀念不已。之所以如此,我想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钱钟书,数学15分,却被清华破格录取;1932年清华的国文入学考试只有一道怪题,对对子;西南联大的国文试题只有两道,作文和解释成语的意义……与这些简洁、精炼的试题相比,我们今天的考试还能让孩子领略到学习的快乐吗?与如今那些动辄长达十余页、似是而非的高考题目比照,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我们教育的初衷呢?
  当前,很多高校都在试点自主招生,如今的高校何时才能恢复并超越那大师辈出的时代呢……>>点击参与讨论

为清华百年献祝福

昵称:

清华园里的人文轶事

王国维的辫子,为什么一直不剪?
王国维的辫子,是大家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人们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他是谁:一个当然是王国维,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详细

陈寅恪没有“博士帽”
人称“教授的教授”的国学大师陈寅恪,12岁就出国留学,先后辗转于日、德、法等国数十所名牌大学。他虽然学富五车,可是却没戴过一顶博士帽……[详细] 

赵元任:谱曲《叫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作曲、唱歌是赵元任的业余爱好,他的业余音乐水平高于当时一般的专业音乐家……[详细

钱钟书:数学15分被清华破格录取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详细

《雷雨》诞生在清华热恋中
1933年,北平时局险恶。清华大学当局决定,免除应届毕业生的期终考试,以全年平均分数评定毕业成绩,提前放暑假。曹禺是三三届西洋文学系的应届毕业生。在学校的大名是万家宝,曹禺是后来的笔名。他那时认识了比他低两届的女生郑秀……[详细

王力师从“四大教授”的清华岁月
1926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要在全国招收32名研究生。王力对国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决定报名应考。只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招生简章上规定报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大学毕业生;二、曾在中学任教五年的教员;三、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王力对照了这三个条件,前两条均不符合……[详细

梁实秋:清华八年
清华八年的正规教育,对梁实秋一生来说实在是受益无穷。作为林语堂的学生,梁实秋身上也具备着老师那样不羁的性格,他阅读面很广,读书方式也是中西合璧式的。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详细

大礼堂的“人文日新”匾额
在清华的大礼堂里,至今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人文日新”,是由二六级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这四个字包含着清华对于大学教育的理解:“人文”始终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和基础……[详细

清华大事记

    1911年 清华学堂成立
    1912年 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 设立大学部
        开办国学研究院
    1928年 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 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
    1932年 设工学院
    1933年 开始招考留美公费生
    1937年 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迁到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 在清华园复员开学
        设农学院
    1952年 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1970年 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 恢复高考招生
    1984年 设立研究生院
    1985年 复建理学院
    1988年 成立建筑学院
    1993年 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1994年 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996年 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 复建法学院
    2000年 成立土木水利学院
        成立公共管理学院
    2001年 成立医学院
    2002年 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3年 401医院和402医院并入清华大学成为附属医院
    2004年 成立航天航空学院
    2006年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2008年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年 成立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成立环境学院

   我要留言

昵称:

 
Copyright(c) 1994-2011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