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管理体制 > 高校合并
关于中国合校风的一点杂感
2001-12-21    鲁人

字体大小:

  就国外来看,那些发过国家,也并非座座大学都是大型的,都是综合性的。我们太迷信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类东西。所以老有“只有XX才能救中国”这类想法。所以才有“以X为纲”“以X挂帅”之类口号。认为当且仅当,有了这法宝,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这是心理幼稚的表现。

  合校的深层欲力来于为解决经济的衰退所造成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的高校,学生一入学既成为公家的人,取得了“干部身分”成为待培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走上了一生交给党安排的第一步。因此享受的是免费的高等教育。学生既然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革命当然要为他的成才投资,既然革命为你投了资,当然革命有权利要求学生服从分配做为回报。就学生方面说,既然我是革命招来参加革命的,革命组织理所当然地要为我安排工作。这样的逻辑决定了为大学毕业生安排工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学生一进大学门,就意味着捧上了铁饭碗。分配时只有工作单位好坏的差异而无失业之虑。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举,加之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现象,一时大学生供不应求,连中专生也十分抢手,许多地区到大走后门,央求学大多分给他们毕业生。但好景不长。随着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于讲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分配机制已不能与之相适应,加之经济发民速度放缓后,众多部门行业人才需求不旺,诸候经济与中央分利,使国家财政困难,供养不起大量吃皇粮者。特别是落后地区,情况尤其严重。九三年以后,就业形势一年不如一年,有位政府官员对此说过样的的话:将大学生分回县里,没事可干,就是喝茶看报纸,总得两个人给间办公室吧,总得一人给张办公桌吧?到冬天总得给一个火炉几节烟筒拉一车煤,让他们暖暖和和坐着喝茶看报吧,这都要钱,因此每接纳一个大学生,都要给县财政增加一份负担。

  何以由压缩又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为扩招呢?中国经济实现所谓软着陆后,经济过热一下子转为市场疲软,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家为了剌激经济,想尽了一切招数,在千方百计刺激消费而招招不见效果的情况下,有人突然发现中国唯一一个卖方市场:高校。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宁愿自己捱饿受饥也要攒钱供子女上学。卖房子,挤不出百姓存款,卖车子挤不出,卖户口仍挤不出,但为子女上学,卖血他都干。于是高等教育由公费变为自费。这样做可谓一箭双雕。一可扩大内需,剌激经济发展,二可减轻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三使国家不承担毕业生分配担供逻辑支撑点:你自己出钱接受教育,学成后理所当然地应自谋出路。这一招不是我们的食肉者想出的,而是知识界的一些人做反弹琵琶逆向思维想出的应急之招。

  在中国经济过热时,许多没有文凭的大胆能人,利用政策法律的空子,骤然爆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在中国形成了一股读书无用论的风气。许多人认为于其花钱让孩子上学不如用这笔线作资本让其下海。而的确也易成功,但等到短缺经济结束,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后,国营企业大面积亏损而减员增效,乡镇企业纷纷倒闭,下海的风险日高,就业形势严峻,各企业招聘人员的条件随之变得苛薄起来,到今天连本科生也难以找到工作,至于无文凭者找工作更是难于上青天,于是文凭这社会游戏规范则中身价大增,成为取得饭碗的必要条件,一股新的文凭热在全国兴起,这并非是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是人口过剩就业压力加大及经济衰退综合症的反映。国家于是将压缩急煞车,立即招开教育工作会议,打素质教育的旗号,将其变为大规模扩招。银行也因此变得对高校慷慨起来。因为投资企业风险远无大于投资教育,于是有人说中国教育赶上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按理说,以合校行压缩之实的合校风,在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理应改弦易张。因为高校产业化后就不再是政府的沉重负担,那么,中国高校在数量上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种情况下,应调整洁决策,停止一哄而上的刮风式合校,让条件具备,合后的确有利于发展的、地理上又相邻近、学科上能相互补充的则合之,不适合合的则让其合让在已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对于增加招生数量,缓解升学压力,岂不更好?但这样就会暴露刮风者的短视与见识的浮浅,就会有否定领导英明的嫌疑,于是为保全领导的面子,这股合校风与扩大招生齐头并进,加上“集体的狂热激动”的推波助澜,竟成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很有名气的学校在这股强台风的袭击下,消声匿迹,几十年甚至近百年好不容易形成的无形资产文化积淀毁于一旦。许多拉郎配急剧完成合并的高校,配合双方,密月未完,就为校名或利益不均而吵得不可开交,但因是政府行为,只好同床异梦地将就着混日子。而一些资质不高,名声不好,门可罗雀,即将关门的学校,却因此而得福,一夜小妾升夫人,但这又苦了学生坑了家长。有一所三流学校与一全国有名的重点大学拉郎配,学生慕重点之名报考,入学后却大呼上当受骗,掏了卖优质产品的票子,却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而这种因合校造出的假冒伪劣产品,投告却无门。可以说,这股风,是自文革后中国高校的又一次浩劫。

  合校是否如鼓者们所吹虚的“合出了规模合出了效益“呢?表面上看,一些合并后的高校如同让阿庆嫂刮目相看的胡传魁。人也多了,枪也多了,鸟枪换炮了,你看,几个学校的学生人数一相加,数量急增,图书设备一简单相加,数量可观,领导于是宣称合出了一加一大等于二的效果。但以愚所见未必然。譬如笔者所在地区四所高校中,N大学历史最长,毫无疑问,无论其办学经验,学术积淀,都是最雄厚的的,但合校后这些优势是否成为新N大的遗产?没有。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条蛇,成为一个整体时所能产生的功能在它被斩面几截后则类同死蛇。老N大实际上已被拆了个七零入落,几代N大学人几十年积累的最可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遭踏殆尽。

  这几所学校在全校前,都有长期形成各具特色的的学术传统学习风气管理经验。但由于合并不是在两情意愿下的自觉行为,而是在行政命令下的官方行为,因此被合者各怀鬼胎,难以做到优势互补,杂交优化,合得结果明显是优势消融,劣根显现。只要有钱,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一片校区容易,但重新打造积累那失去的无形资产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人又是一个缺管团队精神,喜欢按亲疏远近利益关系划自已人圈子的民族,四个学校,出现不同圈子,产生不同派系是必然的,这就必然要产生许多的明的暗的纠纷和矛盾。并且成为传统,殆害久远。新的无形资产的积累因此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老N大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已是成熟老道的壮年,而新N大却只是个蹒跚学步幼儿,最近又要与一所离该校四十公里外农学院合并,这个新新N大,则又成刚出娘胎的婴儿了。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高校合并整合管理的界面探讨
· 在机制创新中发挥并校优势
· 上海高校“绿色通道”延伸到起点
· 直属高校贯彻《信访条例》研讨会举行
· 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组建新南昌大学
· 宋德民谈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关注高校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
· 各地高校师生欢庆"神六"飞天
· 一号多刊多收费 违规高校期刊叫停
· 北京:高校废弃化学品不得擅自倾倒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