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憾: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目标。但面对实践,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人,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
“实践让我们收获的主要是经验,队长积累了团队领导的经验,队员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的经验。但我们这个团其实比较‘水’,出去玩的目的大于实践的目的,我对社会实践本身不是很感兴趣。”曾为某实践队队长的王羽(化名)对记者说。
“没啥太大收获,锻炼了胆量,认识了几个朋友倒是真的。镇政府不让我们实地调查,调研问卷基本上一天搞定。说是普及乡镇一级的远程教育系统,其实就是参观一下当地的电脑房。事后,每人写份感想上交就行了。”湖南某高校的贺米曾参加过“百名学生党员挂职乡村团干”的活动,挂职本是为了锻炼,但在贺米看来,活动的形式化让这次实践失去了本应该有的意义。
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比如高校在审核实践提案上把关不严、实践组织方的支持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与实践地前期沟通不够等,学生社会实践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推荐链接:新媒体助推:2011全国大学生“微说三下乡”
“当地人觉得我们是救世主,以为向我们反映情况就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其实我们是学生,能做的只是将这些情况反映到调研报告中去,实际能帮他们的很少。”虽然很肯定社会实践这项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张灿也意识到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
“当时孩子们都放假了,因为我们去支教才临时被找回来,他们和我们都是抱着玩的态度。”广东某大学的陈与在2008年暑假参加了一个支教项目,小陈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给当地的孩子和老师们增添麻烦。“我们缺乏与小孩子沟通的经验,反而需要当地老师协助才能管好学生,这让原本放假了的老师又多工作了一个月。想要孩子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学到具体的知识是不可能的,教育的落后不是短短一个月的支教就能解决的。”
据调查,社会实践一般为时半个月,有的只有几天,这种短期性难以保证实践的深度和效果,大都只停留于表面。而以发放问卷、上门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姑且不论问卷设计是否合理,访谈把握是否适宜,只因前期准备不够,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最终的实践结果也不尽如人意。“没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没有长期的帮扶,仅凭一腔热情,是不能真正给实践所在地带来长久效果的。”小陈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