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见陈寅恪先得找王越
1952年,王越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其间,王越多次向陈寅恪请教学问,而外界拜访陈寅恪,一般通过王越联系。
王越生前曾著文写到与陈寅恪交往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大概是1953年秋),广东文教厅厅长杜国庠同志要访问他,先托我征求他的意见。陈先生平时不轻易接见客人,但他知道杜是个学者,所以同意这次的访问。彼此寒暄之后,杜老代转达全国政协希望他担任常务委员。陈老考虑片刻,表示自己身体欠佳,不能接受这个邀请。杜老说,并不要求他每会必到,并表示此次请陈寅恪先生参加政协就是周总理提出的。陈寅恪在欧洲留学时认识周恩来,且对其印象良好,最后陈老答应参加政协。”王越曾写道:“这是他(指陈寅恪)风骨的表现。后来他不愿意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也是他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表现。”
追忆:一生为暨大立汗马功劳
今年2月26日,王越在广州逝世(本报2月27日A5版曾有报道)。昨日,暨南大学校方专门为这位老校长举行追思座谈会,缅怀他不平凡的一生。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谈到,王越一生为暨大从“一穷二白”发展至如今的面貌立下汗马功劳。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列怀曾任王越助手。他为记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新中国设立教师节,王越先生也有一份大功劳。1984年,暨大学生为了把尊师行动带向整个中国,联系了华南师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的同学,加上本校学生共12位同学,带着万份倡议书上北京拜访团中央、全国学联等有关单位,呼吁建立教师节。
倪列怀回忆,学生们出发前夕,他曾帮王越抄写过几封信件,是写给北京的一些名人的,望他们支持学生们的行动。
倪列怀说,新中国设立教师节的倡议,始于1981年3月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一份提案。“但是作为体制外的、来自民间的呼声,是1984年广州几家高校的学生们发出的。”倪列怀说,老校长从未向别人提起此事。但每年过教师节时,他都会回忆起当年那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