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越
暨大108岁老校长王越辞世:世纪老人带走一生传奇
他几乎见证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他曾两度参与暨南大学复办、并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他与陶行知、陈寅恪、梁实秋等大师有过不同寻常的交往,为新中国设立教师节也贡献过一份力量。他就是王越。今天,人们来和这位传奇老人告别。 文/记者黄茜 通讯员卢健民、彭梅蕾
遗憾未能助梁实秋回乡 抗战胜利后,王越于1946年回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48年,梁实秋到中山大学任教,与王越结下深厚友谊,1949年后天各一方。晚年梁实秋思乡心切,想通过旧友王越联系回故乡看看,不想不久去世。
王越为此亲赴广东省委统战部陈述梁实秋的要求。由于手续等原因,此事耽搁下来,大约一年之后,梁实秋先生在台逝世。
王越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就感到这个事情太可惜了。他回来,对我们做台湾的工作是有好处的。”
与大师交往:一生敬仰恩师陶行知
王越1903年出生于广东兴宁,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教育系,师从陶行知先生。新中国成立后王越参与接管中山大学的领导工作,随后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在第一次复办暨南大学时,他担任副校长。王越生前曾讲述过与多位学术大师交往的故事,如今听来都是历史的珍贵片段。
1923年秋,陶行知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准备就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王越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谈到:“我们全科同学开了一个晚会,对他恳切挽留。陶先生很诚恳地说,你们的厚意我心领了,但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事业关系到全国教育水平,比在东南大学主持教育科的意义更为重大,所以我不得不前往。”
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人的品行影响了王越一生。王越生前曾回忆道:“他是一个留学生,著名大学教授,还跑去农村发展乡村教育。中华教育促进会想要他去做试验,去一个叫晓庄的地方创办乡村教育,他义不容辞地接受了。在那里,他跟农民过一样的生活,还挑水挑粪,你看现在有哪个教授能做到?这样的老师你是不得不从心底里佩服的。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千言万语都道不尽陶老先生对我的影响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