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学生追忆钱学森:难忘的教诲常记心头
2010-11-01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十多年来,自己得天独厚,除聆听钱学森先生耳提面命指导外,很多时候以书信方式进行。钱老的书信,从不假他人之手,以严谨的用词、工整的字迹、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着道理,指导我们推进沙产业工作,提醒和告诫我们应注意的问题。例如,1991年12月21日的一封信中,严肃指出,“在沙漠、戈壁有个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的课题,要尊重地理学规律。这个宏观理论(指地理学规律-作者注),在沙产业中比在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和海产业中要突出得多——一方面人们有改造沙漠美好设想的诱惑,一方面又有地理(气象、水文、土质等)自然规律的限制”,“还有一点:沙产业属第六次产业革命,是21世纪中叶才能花开结果的”,“对沙产业我们现在只是作初步探索工作。”事过19年,这段告诫今天仍值得我们去理解体会。由于沙产业特定的发展空间是在干旱荒漠不毛之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中,这里,植物性生产所必需的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不匹配,天然形成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因而,发展沙产业必须遵循在重视诱人潜力的同时,切记荒漠既是资源开发的空间,又是荒漠生物的基因库,应审慎地把握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原则。将保护生态环境寓于开发之中,寻求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才是沙产业发展永恒遵守的主题。作为长者和导师钱老在来信中也有鼓励和批评。有一次我特向钱老报告说,内蒙阿拉善盟领导杨力生非常支持沙产业,但在信中马虎的将盟、旗和县混淆了,钱老在回信中特写上一段“我查看了地图,应该是县级的旗、阿拉善左旗”这种无声的批评不仅至今仍令我汗颜,更记住了要认真负责地对待任何看来不甚重要的小事。

  每当翻阅先生的书信,对照一批沙产业示范基地上丰硕的成果,对钱老超前的,预见的新一次产业革命充满信心和期待,对于他所倡导的沙产业的价值和其影响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众所周知,干旱地区的农业开发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期,先人们聚居在干旱地区的河、湖畔,倚仗充足的阳光、干燥的气候避开潮湿病痛、虫兽侵袭,谋求生存,曾孕育了古老文明。伴随经济进步,人类对干旱荒漠加大了开发力度。人们普遍认为,干旱荒漠地区阳光充沛,限制开发的关键因素是水,只要有充足淡水供应,便可以大规模进行农业开发活动。20世纪70年代有两项饮水项目被称为是“开发利用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良策”,一是,苏联中亚地区卡拉库姆运河的建设,二是,国际援救萨赫地区改善供水方案。两项“良策”实施后,无一不带来始料不及的副作用。前一项目,在灌溉棉田获得丰收十几年后,由于原本流入咸海河水经人工运河灌溉大面积棉田,流入咸海水量逐年减少。到2000年,咸海水面较人工运河修建前下降20米,水域面积减少一半。裸露出的干涸湖底成了盐尘、沙尘的发源地。与此同时漫灌后的棉田盐渍化已不能耕种,严重的环境后果至今仍困扰着人们。后一项目费用高达6.25亿美元,国际援助的计划实施后,在昔日的无水草场上,出现了水井,人们开始汇集于水井周围提水供应畜群,大量的集结在水井周围的牲畜强度啃食使水井周围的植被迅速地消失,土地表层被过重地、多次反复地践踏,从而加剧土壤风蚀,导致土壤沙化,直至流动沙丘出现。以水眼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的沙化圈半径可达5公里,沙化圈相联结便构成草场全面沙漠化。

  上述两个曾被公认的对抗荒漠化良策都在实施后遭遇到环境退化的后果震动了决策者和科学家,纷纷发表评论。主持了苏联荒漠研究所30多年的著名荒漠专家巴巴耶夫院士,直言不讳地指出,产生严峻后果的原因在于目前在干旱荒漠农业开发中“当代的生产方针,包括原理、技术和工艺,不能保证荒漠区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不管是为了在这种条件下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还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巴巴耶夫院士将干旱荒漠土地农业开发后衍生的环境问题摆放在开发策略和生产方针的层面去思考,提醒人们干旱荒漠区农业开发需要有新的思路和视角。钱学森沙产业的理念及根据沙产业理念所制定的技术路线,不失时机的应对了人们对干旱荒漠土地开发利用新方针和策略的呼唤,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带给人们的是创新的、人们所期待的干旱荒漠土地开发利用的方略。

  十多年来,我有幸参加了钱学森院士倡导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五大类型之一沙业的理论研讨和实际践行活动;亲历了人们从开始认知沙产业理念内涵,完善沙产业技术路线以至收获实效的全过程;见证了十余年——历史长河的瞬间,沙产业这一陌生名词已为生活在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区广大群众认识和领悟。在钱学森先生前瞻性理性思维,对人民关爱、对科学不断追求高尚情操鼓舞下,由“地方政府中积极的领导者、群众中的实干家和有奉献精神科技工作者”已汇成一支志愿大军,认领了传播沙产业理念、推进沙产业发展任务。2008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时,联合国秘书长在人类社会最高讲坛上,特别呼吁“国际社会应认识到,世界上有一半穷人所居住的干旱和边缘土地并非荒地,那些土地有可能成为农业集约化生产区以满足人类对粮食和能源的需求”。钱学森先生倡导的沙产业理念和在中国干旱荒漠区实践案例证明了早在15年前钱学森先生提出的,“高新技术将引发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国人可以带头的!”的前瞻预见的科学性。(作者为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追忆钱学森:送别之后的思念
· 中国首次披露制导系统核心激光陀螺研制过程
· 一批与钱学森相关展品亮相武汉高校
· 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组织观看电影《钱学森》
· 钱学森思维科学对教改有重要启示 呈现六个思路
· 纪念教育家钱学森 继承发扬炽热博大教育情怀
· 钱学森传记电影《仰望星空》首映 顾海良出席
· 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追思科学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 探究“钱学森之问”,我们还要走多远的路?
· 习近平李克强等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