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聚焦 十八大特别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建章立制才能持续给力,制度建设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位
【案例】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湖南省正在按照建设教育强省的新要求,着手第二轮“两项督导”。计划到2012年,全部完成新一轮“两项督导”,同时启动教育强县市区和教育强市州的督导评估,开展对县级政府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
湖南省实施的“两项督导”制度主要是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实绩进行督导考核。对县级党政领导来说,“两项督导”是一件大事,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更是一件大事。此前对县一级政府和党政“一把手”的工作进行考核的,只有财税收入、计划生育、社会治安这几个硬指标,以省委组织部的名义,对单项工作进行考核的,唯有教育。因此,对“两项督导”,县委书记和县长丝毫不敢放松。
【思路和举措】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在要求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的同时,提出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重点在健全领导体制、决策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旨在通过制度建设完善责任分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把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目标,湖南省提出“明确和坚持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教育强市(州)、县(市、区)领导小组负责人,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联系教育点的制度和有关部门的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未来10年,湖南省在“两项督导”的基础上,将把完善教育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作为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南省委书记周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认真抓好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真实情况,研究解决办法,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教育规划纲要落到实处”。
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建设的同时,有效的保障机制也是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为了防止教育投入后继乏力甚至“人亡政息”,各省、市、自治区都把制度建设作为谋划和实施未来10年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学期开学前,上海市政府批准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调整方案,小学从每生每年1400元调整为1600元;初中从每生每年1600元调整为1800元。这是自2008年上海建立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来的第二次上调。此次调整所需资金,按照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预算体制,分别由市区两级财政承担。对于财力困难区县,市级财政将通过增加教育转移支付予以均衡保障。
面对教育投入不足,欠账较多等问题,海南省2010年大幅度增加了教育投入。据统计,海南省2010年GDP同比增长15.5%,而教育投入同比却增长了31.5%,两者相差一倍。
为了确保“教育优先”成为“持续优先”,海南省把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在最近召开的海南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说:“海南在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要勇于先行先试,争当新时期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
青海省通过开展创建“全省教育强县”活动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并使教育发展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青海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每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10名兴教尊师的州(地、市)、县(区、市)委书记,10名州、县长(市长、专员)和10名社会人士(包括企业家),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全党重教、全民兴教的浓厚氛围”。
在通过制度建设细化和固化政策的同时,如何确保制度“活”起来并持续发挥效应,也是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方向。山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教育投入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政绩‘一票否决’的指标”。浙江、甘肃、湖北、黑龙江等省也确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能够全面、持久地得到保障。
【点评】
制度具有“固化”的作用,任何一项政策要想持续给力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在当前各地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本地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是否把优先发展教育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形成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以及保障、考核、问责等制度规范,是关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能否落到实处并持续发挥效应的必然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