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聚焦 十八大特别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三个优先”重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既要谋局,也要谋事
【案例】
“教育是投资而不是开支”,这是在深圳广为流传的一句话。2010年9月,在深圳教育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进一步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和更多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力争教育投入每年同口径增长1%以上。
把教育视为投资,从理念上解决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此前,深圳市教育投入已连续5年保持在每年100亿元以上。5年500亿元,换来教育大发展。在中国社科院首次发布的“教育竞争力”排行榜上,深圳位列5个计划单列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之首。如今,乘着深圳教育工作会议的东风,“发展优先规划,投入优先安排,用地优先保障,人才优先引进,待遇优先落实,问题优先解决”这“六个优先”将成为深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市的强大动力。
【思路和举措】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将“优先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范畴;把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个优先”)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要求,并以战略目标体现教育优先发展,以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省在教育上一直有着强烈的投资意识,为教育敢花钱、花大钱。广东省财政厅不久前公布的《2011年广东全省支出预算表》显示,2011年广东整个财政盘子将超过8000亿元。其中,1072亿元的教育投入作为广东财政预算中第一大项支出。
与此相对应的是,2010年12月,广东省被中央确立为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此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建立新型政校关系,实现对教育的管理从直接行政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成为广东教育的新追求。
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按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要求,合理划定省、市、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逐年提高,到2020年各级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比例达到25%以上。
“历史上往往把‘修路、治水、办学’看作最重要的德政工程,人们从来不会忘记崇文重教的领导者,从来不会谴责对教育舍得投入的执政者。”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如此勉励全省党政干部。
江苏省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关键举措,以优先投入保障优先发展,确保“三个高于”,即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基于这些举措,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实现国家提出的教育基本现代化指标,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中西部省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但在事关未来的教育规划和投入方面也一直不甘落后,并且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各种举措。
贵州省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长赵克志亲自担任贵州省教育规划纲要制定领导小组组长,统筹领导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尽管基础薄弱的贵州教育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将处于“追赶型”的基本态势,但在制定本省教育规划纲要时体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抢抓发展机遇。
贵州省教育规划纲要在提出“到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同时,也明确了经费保障的具体额度。按照贵州省政府常务会议意见,将确保“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教育总投入高于255亿元,今后10年省级财政教育总投入高于690亿元。
甘肃省提出,“到2012年,实现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以上”,这一比例比国家要求的标准高出1个多百分点。为了建立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甘肃规定在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中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
【点评】
教育优先发展,不仅要“谋局”,更要“谋事”,而根本还是如何投入、投入多少的问题。在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措施,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理念到行动,优先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最强劲的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