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黄橙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09

共和国科技档案之相机篇:从海鸥到爱国者

  备忘录

  1949 上海、重庆、天津等地主要还是以手工作坊方试生产木制相机(机身)。

  1956 我国相继成立了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哈尔滨、杭州和广州等七个照相机厂,相应的光学工业也稳步发展,并设立了光学研究机构。这就为照相机镜头及其光学部分的研制和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天津照相机厂公开发表了“七一”牌后镜调焦试折叠相机,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架120中幅相机,其原型来源于日本玛米亚6型。限于生产能力,这架相机的产量亦十分有限。

  1958 “上海58-Ⅰ”型高品位135相机形成了一定的批量生产能力。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相机工业开始走向正轨。

  1959  天津厂试制的“晨光”、南京厂试制的“紫金山”和吉林长春光学研究所试制的“天池”三大单镜头反光式相机面世。

  1960 西安西北光学仪器厂生产了一种以胶木为主体的普及型135相机,这就是广受好评的“华山”。

  1962 “上海牌”双镜头反光相机投入批量生产。上海双反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质量都有新的提高,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生产技术正在走向成熟。

  1963  上海第二照相机厂试制出了国产折叠相机中技术指标最高的“上海203”相机。

  1969  上海照相机二厂仿国际名牌瑞典的哈苏生产“东风”120单反相机。

  1971  上海照相机二厂以大名鼎鼎的徕卡M3为蓝本研制出高档135相机。

  1978 “珠江S-201型”正式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台带有可换取景器的135单反相机,它的研发标志着我国照相机的生产正式走出了徘徊的阴影。

  1980  国家仪表总局组织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和部分照相机械生产厂,参加在西德科隆市举办的“第16届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FOTOKINA)”,这是我国首次参加国际性摄影器材的展览活动。不少国家开始大量向我国照相机企业发送了订单。

  1984  全国照相机总产量首次逾越百万架大关,达到126.72万架,比上年增长34.23%。

  1988  海鸥照相机厂还展示了国产第一架数码相机,“海鸥DC-33”。使我国在数字领域里迈出了第一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