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科技档案之相机篇:从海鸥到爱国者
“洋”相机冲击国内市场
80年代初,随着国门逐渐打开,日本和美国的相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和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发达国家的产品相比,国产相机暴露出机械精度弱、制作工艺差、附件缺乏、功能单调等缺点。
“日本相机镜头品种多,色彩还原好,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开始借助了一些电子手段,而国产的相机,还停留在纯机械阶段。”沈铭评价说。
据彭先生回忆,当时进入国内的理光相机,带有测光表,能提示使用者光圈与快门的速度,而价格上也和国产相机差不多,一下子就显出了优势。
“我们国家在光学和机械领域应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相对小一些,但是电子工业方面的巨大劣势,导致了国产相机在进口产品冲击下的溃败。”沈铭分析。
1981年,索尼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台采用电子感光元件CCD的相机——“马维卡”(MAvica),首次实现了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使用胶片,这使得它的后期使用成本几乎为零。
这一时期,国内相机生产厂家开始直接引进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大量替换原有产品,但主要是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尤其以傻瓜相机发展最快。沈铭不无遗憾地说:“以我们自己品牌命名的过硬产品在这一时期未再出现。”
90年代后,国外主要相机生产厂家基本完成了照相机由工艺化向功能化的转变过程,相机自身的使用功能不断提升,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机产品的发展同国外相机生产厂的产品差距越拉越大。其中,大部分国内独资厂家无法抗拒外来产品对市场的冲击,或倒闭、或以失去自己品牌的合资方式生存。以至于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国产“洋货”,如三星、宝立来(即拍立得)、维达、柯达、理光等等,还有诸如尼康、佳能一类的名牌相机。国内老牌相机生产厂仅存江西凤凰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和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
也正是这段时间,傻瓜相机开始大量进入中国百姓的家庭,彩扩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20多块一卷胶卷,20块左右的冲印花费,再加上在照相当时看不到拍下来的效果,大家拍起照来,似乎都还有些顾忌成本。
当日本数码相机进入中国市场,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便取代了胶片相机,迅速风靡起来。生活中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不再是一张张地插在相册里,而是一页页出现在电脑上。“能帮忙带个数码相机吗?”一听说有朋友要去日本,大家都忍不住要问一句;而东京最著名的秋叶原电器街,也出现了针对中国顾客的电器店,有的还专门招聘了中文导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