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林莉君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9-09-09

共和国科技档案:从黑白电视 到梦幻影像

  平板:饱受“缺屏”困扰 政府牵头支持产业转型

  如果说数字电视改变了模拟电视传输信号“走一路丢一路”的状况,那么平板电视(本文特指液晶和等离子)则从诞生那天起就凭借超薄的机身不断削减着传统彩电的市场占有量。中国电子商会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板电视保有量达到280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占85%,等离子电视占15%。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林元芳指出,CRT(传统显像管)电视的退市速度超过预期,平板化仅仅是彩电工业转型的开端。

  但是,在向平板电视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彩电业却经历着剧痛:我国大陆没有六代以上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占电视成本70%以上的液晶面板全部需要进口。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液晶显示板进口19亿块,进口额441亿美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陆刃波认为:“这种局面不仅造成了我国整体彩电行业利润急速下跌,还造成了行业受制于人的局面。”

  去年10月和今年年初,两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相继在国内开工建设,但是,这对整个平板行业还远远不够。而一条6代线高达150亿美元的前期投资门槛也让一般企业难以负担。业内人士指出,CRT时代,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国内首条彩管生产线一期投资就达到7.5亿元。能否复制CRT时代的辉煌,政府支持是关键。

  2009年2月,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推出了三年重点扶持计划,以专项资金等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企业平板化转型。4月份通过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中又明确了对平板显示产业的扶持,内容涉及支持骨干企业建设6代线以上液晶屏生产线,扶持平板显示配套产业。

  2009年6月3日,政府又颁布了家电“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工作的李伟,把自己看了七八年的老电视换了一台国产32英寸的液晶电视,也没让厂家送货,一只手提着就回家了。

  未来:加大研发力度 让“梦幻”照进现实

  每一次创新都是为“未来”播种。当家电市场上液晶电视的“超薄之战”日益白热化的时候,科研人员的目光早已转向新型平板显示技术——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3毫米的厚度、可折叠、弯曲的特性,使OLED获得国内外平板显示行业专家“梦幻般的显示技术”的美誉。

  在液晶显示屏(LCD)和OLED领域具有30年研发经验的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万博泉告诉记者,如果说CRT和LCD的受制于人是因为现实性的差距而导致,那么对OLED的研发有可能成为国内平板显示业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一个契机。

  清华大学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邱勇教授告诉记者,早在1996年,清华大学就成立了OLED项目组,此时,全球OLED技术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及生产技术开发阶段。

  为了加快研发力度,作为我国OLED技术带头人,2001年邱勇组建了北京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10月,邱勇主持投建我国大陆第一条OLED大规模生产线投产。投产仪式上,邱勇有些激动:“这是我国在显示领域第一次依靠自主技术建立生产基地,避免了走技术引进的老路。”

  我国在OLED技术上的研发成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2002年,邱勇当选为国际电工委员会OLED测试项目负责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显示领域从标准制定起始阶段就开始参与。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负责的光学及光电参数测试方法标准已经进入最终审核阶段。”作为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万博泉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OLED方面取得已经申请了160多项专利,其中20多项国际专利。产品已经被用于手机、MP3等方面。去年9月,我们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OLED显示器成功应用于‘神七’宇航员的舱外航天服,开创了世界上OLED产品应用于舱外航天服的先例。”

  在北京望京苏宁家电卖场,记者碰到了前来买电视的张锐夫妇,咨询了多个品牌以后,张锐感慨地说:“科技发展太快了,将来还不知道又有什么新花样呢!”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