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科技档案:从黑白电视 到梦幻影像
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打造工业体系
如果说黑白电视成就了人类最初的音画梦想,那么彩色电视则满足了人们更多的视觉享受。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彩电进入普通家庭,收看《红楼梦》、《西游记》再也不用“放大镜“和“彩色贴膜”了。“可是当时还是人工调台,不像现在用遥控一按就可以。”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魏国红告诉记者。为了让彩电从“人工调台”变成“遥控调台”,“在右下角装了个接收装置,终于可以躺在床上调台了。”
康佳总体技术研究所所长陶显芳工程师告诉记者,80年代初,我国既没有彩色显像管厂,也没有大规模集成电路企业,完全靠自己的技术来生产彩色电视机是不现实的。
“1983年前后,全国各地陆续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大约52条生产线。”毕开春回忆说,“这使得我国彩电的型号十分繁杂,在设计开发、技术标准、产品工艺和大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受控于国外。”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促进电视专业化生产,1984年,国家作出了加速彩电国产化步伐的决策,实施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成立彩电国产化领导小组。政府通过直接出资或贷款投入150亿美元,打造出陕西彩虹、北京松下、深圳赛格日立等彩管基地。“这些措施,不仅大大提高了彩电的质量,也打造了完整的彩电工业生产体系,甚至可以说奠定了我国电子元器件和电子工业的基础。”毕开春说。
90年代中后期,彩电步入了规模化生产和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生产企业不断掀起价格战。电视不再是奢侈品,人们可以到商场自由选购第二台甚至第三台电视。
统计数据显示,到1998年,我国彩电产量2643万台,持续位居世界首位。
数字:制定标准 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就像一场接力赛,进入新世纪以后,数字电视接过模拟电视的“接力棒”飞速向前奔跑。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央电视台首次全部使用高清信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体育赛事。清晰流畅的画面让许多观众都体会到了高清电视节目的震撼视觉效果。
我国数字电视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文军告诉记者:“奥运期间全高清节目的播出为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带来了高潮。”5月18日,广电总局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3月,全国有229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其中106个城市已完成整体转换。
这场从模拟到数字的电视接力赛,我国不仅独立自主开发出样机系统,而且在数字电视标准、核心技术上拥有了知识产权。
张文军领衔的国家高清晰度电视总体组从1996年功能样机项目启动到1998年第一代数字样机研制成功,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投入仅为1500万元。作为世界上第四套完整的高清晰度电视样机系统,样机研究成果先后申请了26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果说样机的成功让人振奋,那么传输标准的制定则让我国在数字电视领域真正掌握了话语权。“当时,我国面临和欧洲DVB、美国为代表的北美ATSC标准之争。”毕开春回忆说,“1999年,我国成立数字电视专项领导小组,规划布局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路线。科技部863计划、发改委数字电视产业化专项对数字电视的标准制定、技术攻关、产业化项目等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立项支持,并组建了数字电视系统、终端测试实验室。”
2006年8月,国家标准委颁布了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性标准。张文军说:“数字电视国家强制性标准颁布后,所有进入中国数字电视领域的外国企业都必须遵守这一标准,收取专利费的决定权掌握在我们手里。”而在数字电视核心芯片方面,“已经有七八家企业推出了量产芯片,东芝、索尼等主流厂商的数字电视一体机已经安装了我国的芯片产品。”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