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聚焦 十八大特别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高校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驱动
当今世界,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丰富的人才资源、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氛围等特点,奠定了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新世纪以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火热实践中,处处可见高校活跃的身影——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技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同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十年间,高校的科技工作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在2011年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中,高校获奖数占年度授奖总数的比例为63.9%,高校获技术发明奖的比重为70.7%,获科技进步奖的比重为74.3%。十年间,高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所占比重大幅提升,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分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高校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已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高校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占半数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点重大项目都在5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0个,占全国总数的64%;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102个,占总数的31.7%。
高校还努力在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独特作用。“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高校创新要素与企业创新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江西理工大学校长叶以荪如是说。
中国高速铁路在过去十年间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国内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7431公里,并且不断刷新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最高速。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走的正是一条在产学研用合作基础上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之路。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与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建立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