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国内高校正积极布局教育信息化“十五五”规划,数字化转型成为战略核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构建适应未来的高校IT体系?本系列专题聚焦国外知名高校的IT战略与重大行动,剖析其顶层设计、技术落地与创新实践,展示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标杆案例,力求为国内高校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麻省理工学院IT战略和重大行动综述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是美国著名的私立研究性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成立于1861年。MIT传承了欧洲多科理工学院的传统,重视应用科学技术和实验室发展,工程、计算机科学、经济、物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实力强劲,以融合了严谨的学术精神、创造力与幽默感的校园文化特色而闻名。

麻省理工学院(图源:麻省理工学院官网)
IT治理结构和背景
MIT的IT治理的高层机构是信息技术治理委员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 Committee,ITGC),由教务长(Provost)和执行副校长兼总会计师(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Treasurer,EVPT)联合领导。[1]
ITGC之下设立了三个专门委员会,分别是:IT技术政策委员会(IT Technology Policy Committee)负责为教学、科研和其他专业领域应用IT技术的政策和议题提供咨询意见,并负责数据管理和隐私、安全相关事宜;IT项目审查委员会(IT Project Review Committee)负责制定IT项目的管理原则、指南、重点和流程,对部门、实验室和研究中心(DLCs)提议的IT项目进行审议、测算成本并按年度分配经费;IT基础设施指导委员会(IT Infrastructure Steering Committee)负责就核心IT系统和服务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和安全架构提供咨询意见。在ITGC以外,还有两个与IT治理密切相关的委员会,分别是:科研计算与数据委员会(Committee on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CRCD)负责提出科研计算发展相关的咨询意见;学习管理系统咨询委员会(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Advisory Committee)负责提供教育技术和学习管理系统相关的咨询意见。[2]
MIT的校级IT部门是信息系统与技术部(Information Systems & Technology,IS&T),向执行副校长汇报。除了校级IT部门以外,许多学院和部门都有自己的IT支持单位。例如,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和图书馆都有专门的IT部门或团队。
IS&T的职责包括管理数字化基础设施、技术架构、软件开发、网络安全,以及包括计算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在内的校级核心平台构成的整个IT生态系统,以“实现信息技术在MIT科研和教育事业中的影响力最大化”为其努力目标。[3]IS&T将其工作重点归纳为两个方面:新兴解决方案(Emerging Solution)和赋能服务(Enabling Services)。前者聚焦于与校内各方合作研发新的系统、应用新兴技术、提供新型能力,后者立足于实现现有的IT服务的可靠和安全运行。[4]近年以来,IS&T在实践中重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改进、云技术应用、强健安全体系等方面,力图保持和体现MIT在技术上的传统领导地位。
MIT并未制定成文的IT战略规划,不过近年以来在数字化转型、科研计算、基础设施、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比较重大的战略行动。
业务和数字化转型行动
近年来,MIT意识到整个学院的日常运行依赖于高度复杂的信息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架构之上,其中主要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预算系统、科研经费管理系统、发展(校友和募资)系统、中心数据仓库,等等。当时的情况是,以SAP系统为核心处理财务、人事、设施管理等业务。在此之上附加了大量的第三方系统和自建系统,如采购管理的Coupa、科研管理的Kuali Coeus、部分财务管理的NIMBUS。此外,还有独立的校友和捐赠者管理系统Advance、学生信息管理系统MITSIS等。整个体系是逐步建设更新积累起来的,显然不再适应当前的IT技术和业界的发展形势了。
2023年,MIT发起了业务和数字化转型行动(Busines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itiative),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该行动的主要目标是进行大规模的更新和改进,实现信息系统和数据架构的现代化,不仅要充分利用更新更好的技术和功能,而且要实现更加紧密的集成和更简化的业务流程;实施更稳健的数据治理,明确数据归属和职责,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实用性;为师生员工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充分的IT支持。该行动需要从信息系统、数据、业务流程、服务支持等总体上谋划和实施。[5]为此,MIT设立了向执行副校长汇报的业务和数字化转型办公室(Busines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fice,BDTO),与IS&T密切协同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项目治理和项目管理、业务流程改进、组织变革管理,以及数据治理、分析和报表。[6, 7]
IS&T和BDTO对转型路线图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动员了行政部门、学院和相关研究领域参与到路线图设计和重点项目规划之中。2024年,形成了8个主要领域并设立了对应的项目组合,分别进入了计划和早期实施阶段。[8]
1.基础(Fundamental):为广泛的系统集成奠定基础。建立全校的数据治理、报告和分析能力,更新数据政策,升级集中的数据仓库,面向用户提供数据访问解决方案。建立统一的用户体验平台(User Experience Platform),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界面或入口。此外还设立了组织结构设计(Organizational Design)工作流,来检查各个行政部门为支持新的系统应用所需的岗位角色和组织结构。
2.财务(Finance):对财务系统和流程完全重构。规划全新的“财务与资金执行管理解决方案”(Financials & Post-Award Grant Management Solution),替代老旧的财务系统,并为审计、采购和科研管理提供流程优化、自动化的平台。在财务领域的筹备阶段,还实施了财务账套重设计(Charts of Accounts redesign)和预算解决方案(Budgeting solution)两个基础性项目。
3.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规划新的人事薪酬解决方案(HR/Payroll Solution),其中集成了人力成本管理平台,用来替换现有老旧的人力资源系统。目标是简化人事管理流程、提供员工自服务功能、为管理层提供人力资源数据,缓解当前人事管理流程冗长、复杂问题。
4.科研管理(Research Administration):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涵盖从项目建议到项目结题的全流程。正在对当前科研管理流程进行端到端评估,以确定当前状态和需求之间的差距。两个主要系统正处于谋划阶段,一个是“立项前管理系统”(Pre-Award Grants Management Solution),处理项目建议书的起草、审批、提交流程;另一个是“研究预测工具”(Research Forecasting Tools),通过数据整合来协助学院和研究人员预测研究经费及支出。
5.学生系统(Student Systems):近期考虑是对历史久远的学生信息系统(MITSIS)及相关工具进行现代化改造,尽快改进学生体验和咨询服务;长远考虑则是进行整体的系统替换。目前有两个项目正在实施,一个是“学生成就解决方案”(Student Success Solution),用于向学生提供学业咨询支持、学业进度跟踪,并支持相关辅导人员和工作人员识别学生需求和主动介入;另一个是“学位审议系统”(Degree Audit System),用来向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易于跟踪学位要求完成情况的集中途径。
6.筹款和校友等发展事务(Advancement (Fundraising & Alumni)):建立现代化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加强与捐赠者和校友联系,及时跟进互动和接触情况。探索建立统一的营销战略和技术(Marketing Strategy and Technology)系统,整合邮件往来、活动事件、社交媒体等数据,建立捐赠者和校友的整体视图。目前,先期项目已经启动。
7.校园服务和设施(Campus Services & Facilities):优化校园运行服务的管理流程。例如,通过升级项目合同信息与重大建设项目数据库(PICS and Capital Projects database),提升校园服务和设施相关部门的财务现代化水平。
8.沟通和社群(Communications & Community):建立新的学校内网或者“社群之家”(Community Home),采用更现代化、吸引人的界面,升级和集成现有的内部信息门户(Atlas)功能和校内发布的新闻、资源、工具等其他内容,改进用户与行政部门的交往体验。这是重点突出用户的数字化工作环境体验的代表性行动。
以上项目均受到BDTO和IS&T的双重领导,在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分别保障。同时,MIT高层领导决定将2021年接受的大额捐赠款项终端用于支持科研计算和核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也是该项目得以设立和推进的重要原因。
科研计算和数据基础设施
2018年,MIT宣布将成立苏世民计算学院(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SCoC),作为五大学院以外的又一个学术机构,这是七十年来MIT学术组织结构的首次重大变革。[9, 10]苏世民计算学院的定位与传统的学科学院不同,该学院立足于跨学科研究,致力于将计算科学、人工智能与各个学院和学科进行融合。苏世民计算学院提供本科生的主修和辅修课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项目,设立业界合作、博士后、政策研究等多种类型的研究项目,而且各个学院联合开设跨学科课程、共享跨学科研究实验室,聘请了大量具有计算科学和其他学科交叉背景的跨学科人才。苏世民计算学院还主持了两个非常有特色的跨学科项目:计算的社会和伦理责任(Social and Ethic Responsibility of Computing,SERC),以及计算教育的共同基础(Common Ground for Computing Education),分别聚焦于计算科学的社会影响和长远发展。[11, 12]
在苏世民计算学院筹备阶段,2019年2月,时任MIT教务长Marty Schmidt召集了专项工作组就学院的建设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专项工作组由计算学科的社会意义和责任、组织结构、教师聘任、课程和学位、计算基础设施五个工作小组构成,并于2019年8月发布最终报告。[13]
专项工作组的报告为苏世民计算学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中的计算基础设施报告指出, MIT的计算基础设施情况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集中和分散部署的不平衡导致的低效率和低公平、缺少数据管理的支持、运行模式不可持续、没有易于获取的教学用途计算资源、对于长期合作和更新计划缺乏关注。工作小组建议重新审视计算资源在校内的部署模式(集中、分散、云服务等),促进数据在校园中的利用并以公平、安全、负责的方式加以管理,建立可持续、可更新的计算资源的预算和资金投入机制,发展环境可持续的计算模式,寻求提升校内计算资源获取公平性的途径。[14]该报告提出有必要建立校级的稳固运行、维护强健的计算基础设施,促使MIT领导层意识到在学校层面加强科研计算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为此,MIT科研副校长召集了临时性的科研计算工作组,并发起了以扩充面向科研人员的计算资源为目标的科研计算项目(Research Computing Project)。2022年,根据前期研讨结果,MIT确定要将科研计算作为发展和投入的重点,当年9月宣布成立了校级的科研计算和数据办公室(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ORCD),负责发展和加强面向全校科研工作的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正式替代了阶段性的科研计算项目。[15, 16]MIT认为,科研计算是科研和IT领域的共同责任,ORCD要与IS&T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为此,ORCD在接受科研副校长领导,接受科研计算与数据委员会(CRCD)的咨询和监督,其执行主任受ORCD主任和IS&T主任的双重领导。
ORCD成立以来的首要任务是持续建设学校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并面向全体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包括计算资源使用、培训咨询和技术支持。目前,ORCD面向全体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基本计算服务,并为实验室提供收费的额外计算能力。
ORCD管理的最主要的计算设施是名为Engaging的集群,至2003年7月前可提供8万个x86 CPU核心和300张GPU卡的算力,提供多种使用方式。例如通过任务调度平台SLURM提供批量和交互任务处理,通过诸如Jupyter Notebook、RStudio、Mathematica、X graphics等基于Web的交互计算服务,提供容器化支持、科研团队自备软件支持、Python和R编程环境支持等。此外,还为科研数据提供大规模的共享文件和存储服务。2023年7月,ORCD接收了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McGovern's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移交的OpenMind集群,包括超过3500个CPU核心和350张GPU卡,在优先保障神经科学研究的同时将空闲算力资源提供给其他领域,现已集成至Engaging统筹管理运行。[17, 18]
此外,ORCD通过马萨诸塞州绿色高性能计算中心(MGHPCC)建立了名为Satori的专用高性能计算系统,由IBM公司的Power9集群(2560个CPU核心)和相应的AI算力(256张Nvidia Volta GPU卡)和大容量内存构成,并根据用量持续扩容。ORCD还与联邦资助、MIT代管的林肯实验室(Lincoln Laboratory)合作,在保障林肯实验室优先权的情况下,面向校内科研需求共享其运营的超级云(SuperCloud)计算设施。林肯实验室的超级云设施由超过16000个CPU核心和850个Nvidia Volta GPU组成。[17]
除了专用科研计算设施以外,ORCD还与亚马逊AWS、谷歌GCP、微软Azure等商业云服务合作,建立了MIT云账号(MIT Could Accounts)门户,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基于MIT与云服务供应商的主协议下的用户账号。[19]ORCD设立了主要云供应商优惠项目(Major Cloud Provider Credits Program),对于使用商业云计算服务更加经济或效果更好的计算任务,引导用户使用MIT与云供应商合作的教育或科研优惠项目,例如AWS Educate或AWS Research。[20]ORCD网站上还列出了若干校内单位自管并可共享使用的计算资源。[21]
通过本地高性能中心、专用高性能系统、合作云和商业云等不同形式,ORCD为MIT的科研人员通过了丰富的计算资源和工具。这不仅有赖于MIT在科研计算能力上的持续投资,也有赖于采取了集约化政策,与分散在各个学院的随时建设的机房和服务器相比,显著提高了计算资源的可扩展性和利用效率。ORCD的工作体现了MIT在科研计算方面的三个重点:扩展、集约和服务。扩展指的是加大专用投资力度,成百上千地扩展CPU和GPU核心和存储;集约指的是将各方面的分散投入和努力纳入到同一框架,凝聚成一致行动;服务指的是通过ORCD的专业团队为研究人员提供协助,实现计算资源的有效利用。ORCD与多学科、跨学科的计算相关领域和学院(如前述的苏世民计算学院)保持着紧密协作,广泛设立科研计算项目以响应科研前沿的计算需求,并支持相关学院的AI和数据方面的前沿研究,同时与图书馆在数据存档和分析方面保持密切合作。
在科研数据能力方面,MIT强调在科研数据管理和计算中引入图书馆的专业知识。MIT图书馆设立的数据管理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规划、保存、发布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22]科研数据服务主管作为科研计算委员会的成员,负责参与全校范围内的数据集、数据共享和数据合规方面的工作。
数字化教学和教育技术
MIT在数字化教育技术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不仅面向本校教学,也面向全球教育。除了IS&T,MIT还设立了开放学习办公室(Office of Open Learning)、教学融合实验室(Teaching + Learning Lab)、数字教学实验室(Digital Learning Lab)等为教学提供咨询、指导、培训等支持的专门机构。近年来,MIT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包括建设新的学习管理系统(LMS)、扩大在线和混合式教学项目、采用创新的数字化工具等等。这些举措大多体现了灵活和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不仅提高教育服务的全球可用水平,而且也发挥技术对校园内学习的促进作用。
2018至2019年间,MIT认识到有着长期历史的自建在线课程平台(Stellar/LMOD)无法继续适应师生们采用的新的教育技术应用。为此,MIT设立了学习管理系统(LMS)咨询委员会,研究对LMS进行现代化、模块化升级的方案。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极大加速了此项进程,MIT在考察研究斯隆管理学院前期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2020年秋季学期的远程教学中全面转向使用基于云的Canvas。此项工作通过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紧张实施终于如期交付,有力地支持了远程教学的实施。[23]IS&T在新冠疫情期间也对教室技术设施和音视频设备进行了集中升级,将支持混合式教学的各类教学工具集成到教室环境中。2020年以来,MIT持续引入了各种数字化教学工具,例如Panopto(视频管理)、Explain Everything(电子白板)、Zoom(在线会议)、BeyondTrust/Bomgar(远程访问)、Gradescope(在线答疑)、Piazza或MS Teams(交流论坛)、Dropbox(网盘),以及MATLAB、SolidWorks等专业软件,升级了Residential MITx等校内教学应用,并把这些工具和应用都逐步集成到Canvas平台上,使之成为事实上的核心教学平台。学习管理系统(LMS)咨询委员会也成为正式机构,负责持续对Canvas及相关的教育技术工具提供咨询建议。
开放教学办公室的重要职能除了为MIT师生提供支持服务,还包括吸引全球学习者参与在线教育。2012年以来,MIT就通过edX发起了MITx项目,提供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微学位硕士学分(MicroMasters credentials)教育、终身学习和专业教育(MITxPRO)。2021年edX被私人公司收购后,MITx转为独立运营的非盈利在线学习平台。MIT还发起了数字学分论坛(Digital Credentials Consortium),进行基于区块链的现代化学分管理和共享技术研究。
核心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
2017年MIT启动对校园网络进行升级的“下一代MITnet”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实现IPv6和IPv4双栈支持,将IPv4地址更换为基于NAT的私有地址;升级WiFi安全措施,全面启用WPA2企业认证的校内人员安全接入方式和Eduroam访客安全接入方式,弃用不安全的接入方式;提升WiFi的覆盖能力和稳定性;为迅猛增长的物联网设备提供网络接入和安全防护等等。[24, 25]
在网络安全方面,MIT传统的开放学术环境也带来了特有的安全挑战,需要在开放和防护之间进行权衡。IS&T下属的安全与IT政策(Security and IT Policy)部门设立了信息安全(InfoSec)团队,并建立了安全运行中心(SOC),负责处理安全相关的报告和事件。
在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方面,MIT历史上曾在重要的信息系统上采用双向数字证书认证机制,2015年起推广对用户更加友好的双因子认证机制。[26, 27]2024年,IS&T宣布将采用新的基于Okta的单点登录(SSO)系统,为用户提供更友好的登录界面,支持多因子登录和条件性登录,并基本实现了校级信息系统的强制双因子认证。[28]在终端防护方面,IS&T采购了终端安全防护系统CrowdStrike、数据备份和加密系统CrashPlan,面向全校计算机提供服务。在用户培训方面,IS&T持续开展安全意识培训活动,提供关于远程办公的安全指南和VPN、Eduroam等远程接入说明,向师生提供LastPass等工具用于减轻弱密码隐患,通过加强邮件过滤、识别指导等方式重点对钓鱼攻击进行防范。[29-33]在安全合规方面,IT政策委员会与总法律顾问办公室(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合作,对新采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审查,以确保符合FERPA、HIPPA等法律和联邦条例的要求,特别是2023年关于AI的总统令和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NSPM-33中关于科研安全的规定。[34]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MIT对于新兴技术领域引领地位的高度重视与其IT战略是深度融合的,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领域。过去几年中,MIT在AI和云计算领域发起了多个高水平项目,同时校级IT部门和学院不断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支持和利用。
在学术研究方面,苏世民计算学院创立以后,即发起了MIT智能任务项目(MIT Quest for Intelligence),通过“核心”(开发AI工具)和“桥梁”(在其他学科应用AI)两个方向,支持全校范围内利用AI技术开展的科研项目。[35]2020年,MIT加入亚马逊科学项目,成立了MIT-亚马逊科学集群(MIT-Amazon Science Hub),支持AI、机器人和教育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并多次从亚马逊获得了算力资源上的捐赠支持。[36]
2024年,IS&T发布生成式AI工具使用指南,要求MIT师生在使用生成式AI技术时要考虑信息安全、数据隐私、合规和学术规范,并规定在应用外部的AI服务前需向IS&T咨询以确保合规并有适当的合同保护条款。[37]同时,指南还提供了一系列经过批准的AI资源,例如MIT专属的AWS账户和AWS SageMaker、OpenAI ChatGPT等,以减少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外部AI服务的使用。[38]
参考文献:
[1]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T Governance Framework[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itgc.mit.edu/it-governance-framework/.
[2]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 Committees[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itgc.mit.edu/related-committees/.
[3]MIT.Academic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catalog.mit.edu/mit/resources/information-systems-technology/.
[4]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Our Organization[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ist.mit.edu/about/org.
[5]Office of the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and Treasurer.3 Questions: Renaud Fournier on transforming MIT’s digital landscape[EB/OL].MIT News,2024.(2024-01-16)[2025-08-09].https://news.mit.edu/2024/3-questions-renaud-fournier-transforming-mit-digital-landscape-0116.
[6]Busines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fice.What we do[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bdto.mit.edu/what-we-do.
[7]Busines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fice.About[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bdto.mit.edu/about.
[8]Business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fice.Our efforts are categorized into eight current portfolios[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bdto.mit.edu/projects.
[9]Chris Peterson.MIT announces new College of Computing[EB/OL].MIT Admissions,2018.(2018-10-16).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mit-announces-new-college-of-computing.
[10]MIT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History: MIT Reshapes Itself to Shape the Future[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https://computing.mit.edu/about/history/.
[11]Stephanie M. McPherson.The Common Ground for Computing Education is providing a mechanism for students to pursue valuable computational knowledge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ir fields of interest.[EB/OL].MIT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2021.(2021-11-16)[2025-08-07].https://computing.mit.edu/news/integrating-computing-across-disciplines/.
[12]Park T.A crossroads for computing at MIT[EB/OL].MIT News,2024.(2024-04-11).https://news.mit.edu/2024/crossroads-computing-mit-0411.
[13]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 Task Force.Working Group Final Reports[EB/OL].MIT Stephen A.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2019.(2019-08-05).https://comptf.mit.edu/working-group-final-reports.
[14]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 Task Force.Working Group on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 Final Report[EB/OL].MIT Stephen A. Schwarzman College of Computing,2019.(2019-08-05).https://web.mit.edu/comptfreport/infrastructure.pdf.
[15]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MIT to launch new 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EB/OL].MIT News,2022.(2022-05-05)[2025-08-09].https://news.mit.edu/2022/mit-launch-new-office-research-computing-data-0505.
[16]Maria T. Zuber.A major step forward for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 at MIT[EB/OL].MIT Organization Chart,2022.(2022-05-05)[2025-08-09].https://orgchart.mit.edu/letters/major-step-forward-research-computing-and-data-mit.
[17]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MIT Campus-Wide Resources[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orcd.mit.edu/resources/mit-campus-wide-resources.
[18]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MIT research computing — together we are stronger[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3.https://orcd.mit.edu/news/mit-research-computing-together-we-are-stronger.
[19]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Commercial Cloud Based Resources[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orcd.mit.edu/resources/commercial-cloud-based-resources.
[20]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Major Cloud Provider Credits Program[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orcd.mit.edu/resources/major-cloud-provider-credits-program.
[21]Office of Research Computing and Data.DLCI Shared Hardware[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orcd.mit.edu/resources/dlci-shared-hardware.
[22]MIT Libraries.Massachusetts Insitute of Technology,20205.[2025-08-09].https://libraries.mit.edu/data-management/services/.
[23]Shelley Choi.MIT transitions to Canvas from Stellar and Learning Modules[EB/OL].The Tech,2020.(2020-06-24)[2025-08-09].https://thetech.com/2020/06/24/canvas-transition.
[24]Anthony Sharon.Next Generation MITnet[EB/OL].MIT Information Systems & Technology,2017.(2017-06-28)[2025-08-09].https://itgc.mit.edu/blog/next-generation-mitnet.
[25]Mark Silis.Upcoming changes to MIT’s open WiFi networks[EB/OL].MIT Information Systems & Technology,2022.(2022-12-02)[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open-wifi-changes.
[26]John Charles.Rollout of Duo Authentication Service for Added IT Security[EB/OL].M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 Committee,2015.(2015-07-13)[2025-08-09].https://itgc.mit.edu/blog/rollout-duo-authentication-service-added-it-security/.
[27]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Renew your MIT certificates in July[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4.(2024-07-15)[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certificate-renewal.
[28]Brown O.MIT's Touchstone system to be powered by Okta starting on June 17[EB/OL].MIT Information Systems & Technology,2024.(2024-06-05)[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touchstone-okta.
[29]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Spear-Phishing” scams[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8.(2018-05-28)[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spearphishing.
[30]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The ins and outs of filtering spam at MIT[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1.(2021-04-20)[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spam.
[31]Phil Johnson.Use LastPass to store and manage your passwords[EB/OL].MIT 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2019.(2019-10-24)[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lastpass_enterprise.
[32]Jessica Murray.5 ways to be secure when working remotely[EB/OL].MIT 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2021.(2021-10-12)[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vpn.
[33]Phil Johnson.Off campus? Connect securely to MITnet via the MIT VPN[EB/OL].MIT 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2022.(2022-05-21)[2025-08-09].https://ist.mit.edu/news/vpn.
[34]Colleen Mazzeo Leslie,Greg Moffatt.Guidance on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ecurity Presidential Memorandum 33 (NSPM-33)[EB/OL].MIT 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2023.[2025-08-09].https://ras.mit.edu/about-ras/news/guidance-implementation-national-security-presidential-memorandum-33-nspm-33.
[35]Peter Dizikes.Institute launches the MIT Intelligence Quest[EB/OL].MIT News,2018.(2018-02-01).https://news.mit.edu/2018/mit-launches-intelligence-quest-0201.
[36]Staff Writer.Amazon and MIT establish Science Hub[EB/OL].Amazon Science,2021.(2021-10-04)[2025-08-09].https://www.amazon.science/academic-engagements/amazon-and-mit-establish-science-hub.
[37]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Guidance for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Our Organization[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ist.mit.edu/ai-guidance.
[38]Information System & Technology.Generative AI tools available at MIT[EB/OL].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25.[2025-08-09].https://ist.mit.edu/ai-guidance.
作者:陈强(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