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当年的“电”,一项技术的发明掀开一个新时代的篇章,信息化给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影响,教育也不例外。
在信息化环境下,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网络教学就是教育信息化吗?推动教育信息化,“抓手”在何处?近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朝滋。
记者: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教育信息化,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雷朝滋: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后,教育信息化进入系统建设、全面建设阶段。信息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很难准确估计,有可能是颠覆性的。比如现在的“幕课”,比有些大学老师讲得好,于是有人提出疑问,大学还要不要办?这起码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都会发生变化。
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意味着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支撑,还要用信息化来促进、带动教育现代化。因此,尽管很难准确预估,但必须对教育信息化予以高度重视,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记者:有人觉得教育信息化就是远程教学,或是网络教育,还有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用信息设备教学,比如上课时放幻灯片,这样理解对吗?
雷朝滋: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它们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方面。目前,因为认识和观念不到位,不少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教学往往“两张皮”,一方面不惜花费重金投入硬件,另一方面收不到好的应用效果,甚至成了只供观赏的“盆景”。就应用来说,目前不少老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幻灯片阶段,拿电子白板当黑板用,把幻灯片当板书。台上依旧满堂灌,台下学生依旧埋头记,学习兴趣没提起来,教学效果没什么改善。
其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记者: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怎么用,才能用到点子上?
雷朝滋:教育信息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表现手段丰富、多样,尤其是能将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在职业学校讲发动机,光讲原理,学生听不明白;拿发动机实物来,把它拆开,发动机不工作;发动机工作时,在外面又看不到。有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手段,就能让学生“看穿”工作着的发动机,还容易学懂记住。
这就可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原来花好几小时都讲不清楚的问题,一下子就让学生看明白了,非常形象生动。尤其是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而言,便于学生认知,这不仅是音乐、美术课程的优势,还要首先用到语文、数学等主科课堂教学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