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LS的工作过程
MPLS骨干网络主要由标签交换路由器(LSR)、标签边缘路由器(LER,位于IP网络与MPLS网络之间的LSR)、标签分发协议(LDP或MP-iBGP)和IGP等构成。在每台LSR上,IGP根据所获得的路由信息建立路由表,然后由相关的标签分发协议据此创建转发等价类(FEC),绑定到本地标签并将FEC和关联标签通告给相邻LSR,再与相邻LSR协商建立标签转发信息库(LFIB),最后得到基于每个FEC的LSP,即在LER之间建立了虚链路,使带上标签的报文可以按LSP规定的路径穿越MPLS网络。一个报文穿越MPLS网络的过程可概括为如下步骤:
1.在MPLS入口,入站LER接收到一个报文,根据其路由所属的FEC,在LFIB中找到对应的标签并添加到该报文上,然后转发给下游LSR;
2.在MPLS域内,LSR只需根据报文所携带的标签,以基于LFIB交换顶层标签方式转发报文;若LFIB的对应出站标签为空标签,则会去掉报文的顶层标签后,再转发报文;
3.在MPLS出口,出站LER接收来自上游的报文,可能是IP报文,也可能是MPLS标签报文。
需要说明的是,为提高报文转发效率,凡是与直连路由和汇总路由相关的LSR会创建空标签,使其上游LSR在逻辑上成为倒数第二跳LSR。倒数第二跳LSR不作顶层标签交换,而直接去掉顶层标签,然后转发报文。若不是LER接收该报文,可能因没有路由而被丢弃。
MPLS VPN的工作过程
如图2所示,在MPLS VPN网络中,有三种类型的路由器:P(LSR)为骨干网核心路由器,负责MPLS报文的转发,不需了解VPN路由信息;CE为客户边缘设备,负责收发用户网络的IPv4路由,不必考虑MPLS标签;PE(LER)为提供商边缘路由器,负责处理VPN路由信息。PE拥有骨干网的路由信息和每一个VPN的路由信息(VRF),而且还相互隔离。
基于MPLS交换技术构建VPN时,PE除了运行LDP,还要运行MP-iBGP,其作用是在BGP对等体之间通告VPN路由信息和相应的标签,以及在VPN之间传送IPv4报文。
首先来看PE之间的路由与标签通告。在PE上创建VRF,并将PE指向CE的三层接口划入该VRF,再基于VRF配置RD和RT。从出站PE到入站PE之间的路由通告过程是:
1.一端VPN站点的IPv4路由经CE到达出站PE,结合RD构成VPNv4路由,为其绑定一个本地标签,若对应VRF指定了RT输出值,就将VPNv4路由重分布进MP-iBGP的环境中;
2.MP-iBGP通过MPLS骨干网LER之间的虚链路,将VPNv4路由信息和关联标签等通告给所有对等体;
3.入站PE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将绑定VPNv4路由的标签作为远程标签来处理,若接收到的RT输出值等于某个本地VRF的RT输入值,就将IPv4路由从MP-iBGP重分布到该VRF路由表中,最后这些IPv4路由经入站PE到达CE后通告到另一端VPN站点。
再来看VPN之间的报文转发。从入站PE到出站PE之间的报文转发过程如下:
1.当一个IP报文从CE进入入站PE时,该PE会根据接收该报文的接口来确定VRF,利用LFIB表查找其目的IPv4网络,将关联的远程标签(VPN标签)添加到IP报文上;
2.入站PE还要根据其MP-iBGP的下一跳IPv4地址,为该IP报文打上第二层标签(IGP标签),然后基于该标签穿越MPLS骨干网,到达出站PE;
3.在到达出站PE之前,IGP标签已被移除,MP-iBGP再去掉VPN标签,根据VRF路由表,以IPv4报文的形式从出站PE指向CE的VRF接口转发出去。
MPLS VPN规划设计
为了全网统一部署与实施,需要根据校园网的具体情况进行组网规划。
拓扑规划
在现有的校园网上进行MPLS VPN组网,由图1所示,可以将核心层和校区骨干层设备定义为P(LSR),区域汇聚层设备定义为PE(LER),楼栋汇聚层设备定义为CE。
地址规划
在三层MPLS VPN网络中不必刻意去考虑VPN的地址重叠问题,仍建议继续沿用校园网原有的地址规划方案进行实施。普通上网业务的地址规划是按楼栋(小区)为单位进行的,网关就近设在楼栋汇聚交换机上,可以认为是纵向部署的。而MPLS VPN业务是横向部署的,即一个业务分布到多个物理位置,如一卡通业务。但考虑到这些业务在每个楼栋汇聚层节点上的网络规模都较小,可以采用28位掩码为单位来分配网段(较大的节点就多给几个网段)。
在MPLS设备互连接口上启用LDP建立邻居关系时,需用到环回地址作为LSR的路由器ID。为了简化路由控制策略,将环回地址作为LDP会话源地址和MP-BGP更新源地址,为其专门分配一段地址,且不与校园网IGP中的环回地址同段。
以校内业务为主的网络,一般只分配“私网”地址,如要访问Internet可经NAT实现。
路由规划
1.LDP需要通过IGP建立TCP连接,用于在LSR之间生成LSP。目前校园网部署的IGP为OSPF,骨干区域涉及校园网的核心层和校区骨干层,非骨干区域按校区划分,ABR设在校区骨干层上,而且每个校区都设置成TotalNSSA特殊区域,以限制各类LSA穿越ABR,进而减少路由条目。但在这种OSPF配置模式下,不满足MPLS网络部署的要求,这是因为在ABR(LER的上游)已经过滤了所有路由,只有一条下发的默认路由用于区域间的访问,所以无法在MPLS网络中建立虚链路。解决方法是:将校区的TotalNSSA区域改为NSSA区域,允许LSA3通过,使作为LDP会话源地址和MP-BGP更新源地址的环回地址的路由在LER之间可达,保证彼此间生成LSP。
2.MP-iBGP采用私有的AS号64512,在PE之间建立BGP邻接关系。由于区域汇聚层设备较多,任意PE之间都要建立BGP邻接关系,所以不便于维护,而且可扩展性不好。解决方法是多部署一台BGP反射路由器,使所有PE只需与反射路由器建立邻接关系。
3.PE和CE之间运行的是eBGP时,eBGP与MP-iBGP可以自动进行双向重分布,而PE和CE之间运行的是IGP时,IGP与MP-iBGP需要手动进行双向重分布,IGP可以采用静态路由或OSPF等,并为每个VRF进行路由配置。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