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体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建平作了题为“加强全球教科网互联合作共享,构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他表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教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而数字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纵观历史,各国的教育科研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就三方面进行了分享,以下为主要内容。
一、全球教科网是世界数字教育的重要基础设施。
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ARPANET诞生,它只有4个高校节点,初衷是方便各高校之间计算资源共享。1986年,美国自然基金会资助的NSFNET主干网正式投入使用,连接的也基本上都是高校和科研机构,它标志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开始。
人们正式把教育科研网定义为一个国家内满足研究和教育团体需求的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服务。通常,它支持高速主干网,并且可为各种科研项目提供独立的通道。在公共互联网使用之前,协议和体系结构通常首先在教科网中试验。
目前,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设了由政府资助的教科网,逐步形成了全球教科网之间的互联互通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全球互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和数字教育的发展。
数字教育赖以生存的网络空间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球教育科研网是世界数字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二、三十年三代网,中国教科网成为支撑数字教育发展的中国方案。
三十多年前,在国家支持下和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我有幸参与和主持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建设和发展。三十年来,CERNET始终聚焦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三十年建成三代网络,分别是1995年建成的中国第一个全国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004年建成的全球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ERNET2、2014年开始建设的全球未来互联网试验基础设施FITI,我们也叫CERNET3。
目前,CERNET服务教育和科研单位超过3000所,连接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省市教育专网,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科研互联网。CERNET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到跟踪、从突破到引领;从服务教育到服务科技的创新、再到服务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中国方案。
CERNET是在积极参与全球教科网交流合作中成长起来的,同时也逐步成为世界教科网络的重要力量。2004年,包括CERNET在内的全球8个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在布鲁塞尔宣布同时首次开通全球的IPv6下一代互联网服务。2010年,由清华大学主办的第79届IETF大会召开,这是在中国举办的首届IETF大会,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互联网技术和标准的发展。2019年,ACM SIGCOMM首次在中国举办,这是全球网络通信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CERNET还多次主办中美、中欧、亚太地区之间的教科网学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互联网技术,特别是教科网技术和治理方面的话语权。
多年来,CERNET与美国、欧盟、亚太等多个教科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超过100G高速互联的局面,并领导了亚太、亚欧学术网络的建设与运营。CERNET的专家也在国际互联网与学术网组织中担任了重要职务,为全球教科网的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三、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
近年来,面对全球数字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数字教育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CERNET代表中国教科网发起和积极参与了新一代全球教科网互联互通的规划和设计工作,大幅度提升拉美、南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科网络与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教科网的高速高带宽的互联互通和教育科研网的公共资源共享。
在大会开幕式上,我们聆听了丁薛祥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特别是他提出的四点工作要求,深受启发、倍感振奋。
为了落实丁薛祥副总理的工作要求和教育部的工作部署,为推进世界数字教育发展,我在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倡议建立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合作联盟。
二是加强全球各国教科网之间高速安全的互联互通。
三是推动全球数字教育网络服务和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
CERNET未来将继续以先进的网络技术服务中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的教育数字化变革和合作,为世界教育数字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努力构建世界数字教育发展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