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重要资讯 专题 专家专栏 理论研究 分析报告 行业观察 学术会议 建设快车道 远程教育 基础网络 数字化校园 锐捷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EDU首页  >  教育信息化(旧)  >  最新消息
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就
http://www.edu.cn   2005-03-04 作者:王铁军
字体选择  【】 【】 【


  经过几年的高歌猛进,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部分先锋学校已经开始由偏重基础设施建设向偏重经营管理转变;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正逐步走向成熟。去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第四届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披露了对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总结。作为中国社会信息化最高规格论坛的一部分,大会的教育分会也透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高层透露新举措

  记者在本次论坛上获知,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CERNET管委会副主任李志民介绍说,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等等均已“小有成就”。他就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作了最详细的介绍。他说,中国科研计算机网的开通长度大约2万公里,总容量达400G;中国教育电视台已成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周边国家和地区,并提供8套数字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以及8套VBI—IP的数据广播;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电视台已经实现了高速连接,“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许多最新的具体数据十分令人振奋。

  李志民还表示,如果有必要,两个主要的基础设施还会再增加带宽。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重大应用,该系统现在有4个全国的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1个国防信息中心,有500多所高校参与。

  此外,据透露,一个被称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上平台最近正在建设,主要功能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李志民说,长期以来,论文发表过程当中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无法避免。比如别人投稿后编辑不予发表,却改一改自己申请基金去了;或者让自己的学生改一改参数又去做了,等等。这个平台提供免费发表科技论文的环境,解决新的科学思想、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交流的问题,还科研本来的目的。投稿只要符合论文格式的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一个星期就能发表。

  李志民还透露,还计划做一个学术会议多媒体的公共平台。现在各学校都有许多学术报告会议,将来这种资源要共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在外地也可以观看并在线参与讨论。他表示,准备把60所研究力量比较强的大学组成一个联合体,各大学分别把各种学科的学术会议贡献出来,每天都在线播出。他认为,这一举措主要是对研究生有好处,因为很多研究生没有办法去参加高水平的会议。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几年间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建设虽然是在“打地基”,但却是高起点,这使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整体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高层透露的新举措,则是启动新一轮更深入的建设。

  我们正在积累教育信息化的财富,其中更宝贵的财富,是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摸索大学的信息化模式

  来自清华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的演讲,对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体验与思考,成了共同的主题。

  教育信息化经历过以建设为主的阶段之后,现在是运行和建设并重的阶段;也有人更大胆地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经营为主的时代。前一观点看上去似乎更加切实一些,但是也已出现一批偏重运营管理的院校,如上述三所大学就代表了新的走向。它们的实践,对于后继者应当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说,校园信息化几年来暴露出许多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仍然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如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在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等高校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而清华大学却较早地迈过了这道坎儿。蒋东兴认为,关键在于实施校园信息化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还是URP(大学资源计划)模式。

  一般高校都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这是一个全局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最大弱点是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太高,数据库统一设计,各部门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这样会导致应用系统的维护非常困难,某个局部的变动会影响到整体。因此在校园信息化过程中采用ERP模式的院校,普遍面临着实施困难、成本高、大量投入、成效达不到预期、投资下降等困境。且因为ERP模式集成度过高,系统升级非常困难。

  清华提出的URP(大学资源计划)模式,不同于ERP系统中各种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密切相关的紧密耦合方式,而是通过一个基础平台,使得各个应用系统能够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实现集成。这个系统由一个平台、一个门户、N个应用系统构成,每个应用系统都能够独立运行,保持相互间的松耦合度,使得局部的变动不至于直接干扰到整体,应用系统之间也不必互相依赖。同时每个应用系统向其它应用系统提供一些业务服务调用,使得其它应用系统可以通过这层接口调用这些服务,从而访问该应用系统内部的信息。

  “有的学校想一口吃个胖子,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高校,几千万几千万地投入,我非常不赞赏这样的做法。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绝不是一揽子把钱扔进去,而应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蒋东兴很直接地说。他认为“管理软件是一个软件的理念或管理模式与使用者碰撞与结合的过程,这里面从设计到流程、岗位调整,涉及到人员培训和观念转变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逐步解决的,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松散的管理体制,非集中式的校园文化,各部处与院系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高校与企业的巨大差别所在,也是高校信息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因此摸索大学自己的模式非常重要,需要创造也需要实践。

  从静态应用到动态管理

  人们对校园信息化的观念,正在从关注静态技术和应用转向校园整体动态管理的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信息部主任李亚文指出:“对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大家一直在提‘信息孤岛’。我们一直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各自为政、各自建设;很多所谓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在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这固然比只重视硬件的网络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这还只是基于一种静态的信息管理。经过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建设数字校园不能仅仅作静态的信息管理,还要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管理——即我们要管理一种动态的信息。”

  基于这样的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在建设自己的数字管理空间时提出,在这个管理空间里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管理方法融入其内。他们把这个空间分成四个层次:管理层——包括应用系统、软件,规范、规章制度等;数据层——包括多年积累下来的关于学校各个层面的信息和资源,以及一些预警维护程序;应用层——即向全校提供信息服务;防护层——不断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和监控的体系。他们评价自己这套体系“不是太高,但是比较实用。”

  首都师范大学还介绍了他们在建设数字管理空间过程中,相关数据资源的积累。他们引为自豪的这一点,可帮助理解他们的动态信息管理思想,或作为动态信息管理优势的一个佐证。这个过程从1996年就已开始,当时校园网还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个系统都在不断为他们的数据中心提供相关的数据统计。从1996年至今,里面积累下来的数据,足以使数据中心能够通过逐步的统计深入到每一个层次,比如一层层检索到某一个老师的具体个人信息,某一个学生从招生进门到最后离校过程中一切变动的详细信息等等。他们的应用系统一建立起来,里面就已经有相当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以直接使用。而很多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都是在建完一个系统之后,再到处“找米下锅”“找车上路”,让用户把信息一点点存储进去。往往因迟迟看不到效果,学校里各方就烦了;而到勉强可以运转起来时,系统又该升级了。

  一个合格的数字管理空间,内部的数据应当是不断流动更新的。这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实施案例告诉人们的最简单的道理。■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成就

  中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建成的主要基础技术设施,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电视台。

  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开通的长度大约2万公里,总容量约400G,网络铺设到的城市有200多个,包括32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目前接入的单位超过1500个,连接1000多所高校,其中300余所高校以100MB—1G速度高速接入。目前联网的主机数超过600万,用户数量达1500万人,总的IP地址数量超过900万。中国科研计算机网与公网之间已开多条国际通道,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特区联网,总带宽超过3G。目前该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网,也是世界三大学术网之一。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是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4个频道的传统电视节目。同时覆盖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8套数字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以及8套VBI—IP的数据广播。播出类别包括节目类、信息类、课件类、VBI广播等。内容包括教育政务信息、西部扶贫信息、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并为军队服务,接收人数超过200万。

  目前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电视台实现了高速连接,“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延伸阅读
这个不显示的层是用来处理IE粑粑情况的,如果没有这个层IE里就会多出来一行字

 要 闻

热点新闻
建设快车道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1994-2008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