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阶段性成就
http://www.edu.cn 2005-03-04 作者:王铁军2014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 01-04 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 12-24
CERNET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11-24 李志民:互联网促进人类文明... 11-15
|
高层透露新举措 记者在本次论坛上获知,中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CERNET管委会副主任李志民介绍说,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关键技术攻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等等均已“小有成就”。他就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作了最详细的介绍。他说,中国科研计算机网的开通长度大约2万公里,总容量达400G;中国教育电视台已成为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覆盖周边国家和地区,并提供8套数字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以及8套VBI—IP的数据广播;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电视台已经实现了高速连接,“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许多最新的具体数据十分令人振奋。 李志民还表示,如果有必要,两个主要的基础设施还会再增加带宽。同时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重大应用,该系统现在有4个全国的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1个国防信息中心,有500多所高校参与。 此外,据透露,一个被称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网上平台最近正在建设,主要功能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李志民说,长期以来,论文发表过程当中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种种学术不端的行为无法避免。比如别人投稿后编辑不予发表,却改一改自己申请基金去了;或者让自己的学生改一改参数又去做了,等等。这个平台提供免费发表科技论文的环境,解决新的科学思想、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交流的问题,还科研本来的目的。投稿只要符合论文格式的要求,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一个星期就能发表。 李志民还透露,还计划做一个学术会议多媒体的公共平台。现在各学校都有许多学术报告会议,将来这种资源要共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在外地也可以观看并在线参与讨论。他表示,准备把60所研究力量比较强的大学组成一个联合体,各大学分别把各种学科的学术会议贡献出来,每天都在线播出。他认为,这一举措主要是对研究生有好处,因为很多研究生没有办法去参加高水平的会议。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几年间完成了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基础建设虽然是在“打地基”,但却是高起点,这使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目前整体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高层透露的新举措,则是启动新一轮更深入的建设。 我们正在积累教育信息化的财富,其中更宝贵的财富,是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实践中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摸索大学的信息化模式 来自清华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的演讲,对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的体验与思考,成了共同的主题。 教育信息化经历过以建设为主的阶段之后,现在是运行和建设并重的阶段;也有人更大胆地认为:现在已经进入经营为主的时代。前一观点看上去似乎更加切实一些,但是也已出现一批偏重运营管理的院校,如上述三所大学就代表了新的走向。它们的实践,对于后继者应当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说,校园信息化几年来暴露出许多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仍然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如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应用不集成、界面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在美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等高校信息化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也同样存在。而清华大学却较早地迈过了这道坎儿。蒋东兴认为,关键在于实施校园信息化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还是URP(大学资源计划)模式。 一般高校都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模式,这是一个全局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它最大弱点是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太高,数据库统一设计,各部门的信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这样会导致应用系统的维护非常困难,某个局部的变动会影响到整体。因此在校园信息化过程中采用ERP模式的院校,普遍面临着实施困难、成本高、大量投入、成效达不到预期、投资下降等困境。且因为ERP模式集成度过高,系统升级非常困难。 清华提出的URP(大学资源计划)模式,不同于ERP系统中各种业务数据和业务逻辑密切相关的紧密耦合方式,而是通过一个基础平台,使得各个应用系统能够以一种松散耦合的方式实现集成。这个系统由一个平台、一个门户、N个应用系统构成,每个应用系统都能够独立运行,保持相互间的松耦合度,使得局部的变动不至于直接干扰到整体,应用系统之间也不必互相依赖。同时每个应用系统向其它应用系统提供一些业务服务调用,使得其它应用系统可以通过这层接口调用这些服务,从而访问该应用系统内部的信息。 “有的学校想一口吃个胖子,我接触过很多这样的高校,几千万几千万地投入,我非常不赞赏这样的做法。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绝不是一揽子把钱扔进去,而应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蒋东兴很直接地说。他认为“管理软件是一个软件的理念或管理模式与使用者碰撞与结合的过程,这里面从设计到流程、岗位调整,涉及到人员培训和观念转变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逐步解决的,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 松散的管理体制,非集中式的校园文化,各部处与院系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这是高校与企业的巨大差别所在,也是高校信息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因此摸索大学自己的模式非常重要,需要创造也需要实践。 从静态应用到动态管理 人们对校园信息化的观念,正在从关注静态技术和应用转向校园整体动态管理的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心信息部主任李亚文指出:“对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大家一直在提‘信息孤岛’。我们一直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各自为政、各自建设;很多所谓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在建设自己的应用系统,这固然比只重视硬件的网络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这还只是基于一种静态的信息管理。经过分析之后,我们认为,建设数字校园不能仅仅作静态的信息管理,还要对信息的流动进行管理——即我们要管理一种动态的信息。” 基于这样的思想,首都师范大学在建设自己的数字管理空间时提出,在这个管理空间里要有一定的规则和管理方法融入其内。他们把这个空间分成四个层次:管理层——包括应用系统、软件,规范、规章制度等;数据层——包括多年积累下来的关于学校各个层面的信息和资源,以及一些预警维护程序;应用层——即向全校提供信息服务;防护层——不断对整个系统进行维护和监控的体系。他们评价自己这套体系“不是太高,但是比较实用。” 首都师范大学还介绍了他们在建设数字管理空间过程中,相关数据资源的积累。他们引为自豪的这一点,可帮助理解他们的动态信息管理思想,或作为动态信息管理优势的一个佐证。这个过程从1996年就已开始,当时校园网还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个系统都在不断为他们的数据中心提供相关的数据统计。从1996年至今,里面积累下来的数据,足以使数据中心能够通过逐步的统计深入到每一个层次,比如一层层检索到某一个老师的具体个人信息,某一个学生从招生进门到最后离校过程中一切变动的详细信息等等。他们的应用系统一建立起来,里面就已经有相当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以直接使用。而很多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都是在建完一个系统之后,再到处“找米下锅”“找车上路”,让用户把信息一点点存储进去。往往因迟迟看不到效果,学校里各方就烦了;而到勉强可以运转起来时,系统又该升级了。 一个合格的数字管理空间,内部的数据应当是不断流动更新的。这是首都师范大学的实施案例告诉人们的最简单的道理。■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阶段性成就 中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建成的主要基础技术设施,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教育电视台。 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开通的长度大约2万公里,总容量约400G,网络铺设到的城市有200多个,包括32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目前接入的单位超过1500个,连接1000多所高校,其中300余所高校以100MB—1G速度高速接入。目前联网的主机数超过600万,用户数量达1500万人,总的IP地址数量超过900万。中国科研计算机网与公网之间已开多条国际通道,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特区联网,总带宽超过3G。目前该网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网,也是世界三大学术网之一。 中国教育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是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提供4个频道的传统电视节目。同时覆盖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8套数字电视节目,8套数字音频广播以及8套VBI—IP的数据广播。播出类别包括节目类、信息类、课件类、VBI广播等。内容包括教育政务信息、西部扶贫信息、电大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并为军队服务,接收人数超过200万。 目前中国科研计算机网和教育电视台实现了高速连接,“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
- 2005-07-27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2005-07-27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2005-07-28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 2005-07-282004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2005-07-28农村教育要富民
- 2005-08-01教育论坛: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