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规矩 何以科研?
至于“自律”,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节奏。有人寄希望于“中国科学共同体”的发展完善,这也是一厢情愿。从比较严格的学理意义上讲,今天的中国不存在西方所谓的“科学共同体”,至多是个“中国特色”,我们有的只是“科技界”。行政化、指标化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只能是“功夫在诗外”。那些对中国科研文化问题反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要忘记,解决这些问题是有“边界条件”的,指望在科技界内部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切实际的。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早已明确,关键在于如何操作,这不是简单发发牢骚就能解决的,说到底改革需要政治智慧。如此看来,“赛先生”在中国“做客”的时间还会相当漫长,器物、制度层面的学习借鉴还远未完成,更别说文化了。
科研人员吐槽科研经费不好用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科研经费不够用,虽然这几年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但还是满足不了科研人员的需要,很多科研领域的投入还很不够。如果千难万难争取来的经费不能如愿使用,的确挺郁闷。这引出中国科技发展另外一个老问题,科研队伍的规模和质量之间的矛盾。虽然我们有“令外国生畏”的、数量世界第一的研发人员,但高水平人才匮乏的另一个表述就是良莠不齐。如果能采取有效机制和措施,提高从事科研的门槛,甄别高水平人才,把那些觊觎科研经费而无心搞科研的人拒之门外,滥用科研经费的问题会大大缓解。近日有媒体报道清华大学“非升即走”解聘了一些教师,暂且不论评价方法的优劣,单单是“非升即走”这项制度,就应当在中国科研队伍中全面推行,只有形成一个科研人员流动、竞争的“职业市场”,才能慧眼识出那些具有科研禀赋和能力的人才,也能够把有限的科研经费真正用在“刀刃”上,其作用远远超过那些人才计划和工程。
一个良好、健康、多元的舆论生态,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是大有裨益的。令人欣慰的是,近来新闻媒体在看待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时出现了更多理性、平衡、多元的声音,不再一味地指责管理部门,而是进行了多角度的反思。在报道高校教师吐糟科研经费时,也同时刊发了“吐槽未必全在理,看看国外怎么管”的解读,“别把科研经费当肥肉”这样的言论更是有理有据,值得点赞。而要发出更多这样的声音,需要新闻媒体对中国科技发展状况和问题有更加清醒、深入、准确的认识和理解。这还需要科技界和媒体共同努力。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