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07-11

海归,不再“金贵”了吗?

  “大出大进”将是新常态

  ●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人才引进工作重点

  “未来中国人才的流动态势一定是‘大出大进’。”高文书认为,出国留学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仍将长期保持在高增长状态。这种情况下,未来海归们更需要认清形势、调整心态,不是凭借海归的身份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向市场“要价”。

  余屹刚刚在国内的三线城市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觉得挺满意:“不是出国镀层金回来就一定比别人强。如果你在海外的学校专业不好,应聘时反而成为劣势。”

  像余屹这样想的海归不少,但是从整体上看,海归回国就业仍贪偏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2013年,有41.6%的海归在北京就业,14.2%在上海就业,8.7%在广东就业,再加上江苏、浙江和山东,这六个省市集聚了81.4%的海归。

  同时,海归的就业领域也高度集中。2013年,有48.5%的海归进入金融及相关服务业工作。其他吸纳海归就业较多的行业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8.7%)、文化创意产业(7.4%)、政府和公共事业(6.9%)。

  高文书分析,从统计数字可见,海归的求职期望仍然较高,并且反映出很多留学生出国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有的单纯考虑来钱快或者热门的专业,导致了回国就业的扎堆,对就业不利。“理性选择专业,把国外的时间更多花在学习和实习上,这两点才决定海归回国后是否具有竞争力。”高文书建议。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整个市场对海归的需求正在回归理性。不过,一些用人单位对待海归的态度仍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企业不待见海归,认为他们眼高手低。但另一些用人单位对海归仍过度追捧,特别是一些政府和事业单位。”高文书说。

  “我们院只要本土博士后和洋博士,国内应届博士一个都不要,我只能出国挣个名头再回来就业。”北京某科研院所的一名研究员说。据悉,北京许多重点高校也都有非“洋博士”不招的规定。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引才举措也有些变了味儿。“有的地方甚至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一年要引进几个国外名校毕业生,引进几个国外带回的专利。”高文书认为,引才的优惠政策虽然重要,但应该淡化与政绩的关联,否则会让一些海归的实际价值被不合理放大,也给其他海归求职者以不正常的引导。

  “科学制定海外人才引进管理办法,面向多层次海归,建立多元化、针对性强的相关政策,应成为国家未来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高文书表示。比如,更多关注“小海归”的就业问题,把他们纳入国家“大学生就业计划”;关注越来越多的长期穿梭于国内外的“海鸥”群体,加大绿卡发放和人才签证的力度,激励他们为国服务,不仅促进人才回流也促进人才“环流”;对于再“归海”的海归,要统筹考虑其合同期满后或者退休后的待遇延续问题等。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