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师教研究
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
2002-01-23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张立昌

字体大小:

  从这两个方面的实际觉察,似乎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的反思只有当理论和实践能够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的时候才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时,通过反思与评价进行辩证地重新建构才有意义。因此,必须恢复和重现两者中有问题的成分,而且必须重新唤起那种实践智慧的道德意向、科学品质,即合理的、真实的、谨慎的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行为意向才有价值。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于是,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果的。这也就是说,反思产生于“问题”、“无知境界”。“问题”就是“悻论”。人们的认识有层次性,而人们又不可能同时全面地把握客观世界的各个层次及其各个方面。相反,人们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推进,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探索。当人们还没有认识新的层次之前,总是用旧的层次去说明新的层次,去践行,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悖论”。“无知境界”既是理论迷茫的表现,也是实践困惑的表征。

  这样一来,教师反思的起点便更为具体和真切:自我实践中的“问题”,这是本文的一个重要观点。实践已反复证明:纯粹着眼于教师某些不合宜的行为改良,由于不能达及灵魂(实为观念或知识)深处而不能奏效。旧有的不合宜行为“卷土重来”在所难免。因为一个人难于改变某种习惯、个性或者活动方式,这似乎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行为模式而不是意识结构上,从来没有想到改变这种状况的自我认识,自然是低效的。另外,实践还证明:纯粹地着眼于教师某些过时的观念的改造更新,往往流于空泛甚至悬妙,教师难以把握和接受,形而上的理论灌输的结果往往是“涛声依旧”、“江山依然”。

  观照一下实际的情况。这里我们从具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己教学能力和师生关系的看法,来说明“问题”产生的情景和反思的必要性。

  对于特定的教师而言,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对自己教学能力的看法是教师教育观念中的核心内容,它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相应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决定着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互关系。我们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特别是优秀教师,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表现出“自豪”和“孤芳自赏”,他们认定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教育成才,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造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教师的这种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自豪甚至“孤芳自赏”来自于:第一,由于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教学上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基础性等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能够较好地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及其过程,能够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传统优秀教师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第二,校长、家长和社会的赞誉性评价。这种外在的评价对于他们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起到了鼓舞和强化的作用。第三,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然而,如此的结果并不能说明一切,优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他们所持的学生观仍有反思的必要。其一,对于传统优秀教师的“成功”和“荣耀”,如果考察他们的教学过程,可用两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控制。他们是“严师”,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严酷的成分。据调查,被学生视为“亲切者”的不多,而更多是“敬畏”、“恐惧”,甚至是“理性的冷血者”。其二,他们以拥有知识、精通专业而在教学中处于居高临下的权威地位,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和仓库,是拿着本子和笔等待教师对知识有逻辑地系统地输入和同化的人。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习惯于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去解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的意见和问题同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以致于常常抑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压抑个性发展,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不断进步的机会。我们发现,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还比较多,越往高年级问题越少,不会提问题,不敢提问题,这实际上已影响到我国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其三,校长、家长和社会的赞誉是以学生、孩子对书本知识系统掌握而能够顺利升学为根据,而不是以素质或人格的全面养成为标准的,具有很明显的局部、个人的功利色彩,于是对于教师对学生某些严酷的控制往往忽略,甚或给以鼓励。

  正是由于教师自认为骄人的成功,他们不愿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及其实践的合理性,不怀疑自己的学生观出了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作为人格生成途径理念的确立,使得他们在“孤芳自赏”中,表现出观念的僵滞和停留,其实践合理性不知不觉的降低了。第一,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从师生关系的现实发展看,教师和学生的“我与他”的控制和被控制、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必将被“我与你”的平等交往和对话关系所取代。而且在教育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已经觉察到也应该锐感地意识到,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某种对象,而让自己充当主体时,那种企图获得的主体感就会随即化成为一厢情愿的幻觉。在新时期和未来,教师权利的制度赋予将在民主化的进程中削弱。因此,教师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平等中的首席”,从外在于学生情景的控制转向到与学生的情景共存,是师生交往交流和对话的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同时要树立起新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即不仅是业务关系——基础性关系;而且也是伦理关系——社会性关系;还是情感关系——心理性关系。第二,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信息化社会中必然降低。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必将打破教师在传授知识中的一元垄断地位,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威的获致、巩固和发展变得日益艰难。现实教学中,我们已经发现教师在知识上的捉襟见肘的现象经常发生,既使是优秀教师也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教师一味地在教学中“维护”自己的知识权威,其结果可能是遭到学生的嘲笑和拒斥,威信下降得更快。所以,现有在职教师应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第三,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理论的各种观点和见解,而且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地去思考问题,通过求异和发散思考多样性的解答方式,通过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象形成多元开放的思维态势,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创造性、批判性、广泛性。在教学上,既要强调系统、科学、规范,还应适当强调开放、探索和个性化。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詹文龄校长谈教师修养
·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 论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
· 网上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 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
· 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
· 教师继续教育应注重教师创造素质的培养
· 新疆用互联网对教师进行新课改培训
· 厦门二期中小学教师继教工程启动
· “新生代”语文教师探究新课标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