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稿源——转变评价体系“指挥棒”
主持人:《中国科学》系列和《自然科学进展》合并已经一年时间了,2010年元月正式出刊。在这一年的实践中,我们和国外科技期刊争夺稿源的难点在哪里?
朱作言:这一年来,我们的主编队伍深入到武汉、西安、广州、厦门等地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座谈会,一是推介合并后的新刊,希望争取到更优秀稿源;二是摸摸底,收集大家的意见,看看新刊还需要在哪些地方改进。这一系列的活动收获非常。比如有高校科研工作者就提出原来《中国科学》审稿时间比较长,希望加快审稿速度,退稿要详细反馈审稿意见。这些建议我们在今后的办刊过程中,都会有所注意。
大家反映最集中的还是评价机制的问题。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低,影响到对成果的评价,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希望相关部委能够出台政策,鼓励国家投入的重点科研项目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采取措施,调整评价体系,在科研成果评价、对研究生毕业的论文要求等方面对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给予充分承认。科学期刊中心会随着科学重心转移而转移,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天一定会来到。
黎乐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形成一种蔑视在国内发表的论文的风气,不但不重视在国内发表的论文,还故意不引用与自己论文相关的在国内同行发表的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弱化。我们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国内科技人员对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当然,改进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非常重要。出现目前的情况主要是管理部门制订的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要改变现状必须改变评价的实际标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科技期刊办刊经费投入。目前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导致很多为提高刊物影响力应该采取的措施没法实施。
信心足——中国科学研究有光辉未来
主持人:大家都对合并后的新刊给予厚望,希望能改变中国科技期刊“软肋”的尴尬境地。
朱作言:新刊的总体发展目标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作用,使整合后的新刊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期刊。
我们也在不断摸索,探寻有效的改革之路。比如对大家反映比较集中的如何减少零引次文章比例的问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来稿的质量,在审稿时应严格把关,注意科学问题新颖、数据翔实可靠、解读科学问题深刻明晰以及读者面较宽的文章;对于实验类文章,可考虑在网络版增加补充材料和原始数据,以增加可信度,提高下载量和引用率,也可避免文题太长。编辑部要关注投稿、审稿和发表三个环节,每篇文章发表后应把PDF文件发给作者,并建议作者推荐给同行专家;或请作者给编辑部提供名单,由编辑部协助进行推送。我们编辑部计划将近5年零引次文章列出清单,搞清是因为稿件本身质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对容易造成零引次的文章今后加以控制。
我们要大胆吸收国际大刊的成功经验,将新刊办成基于中国科学发展的国际性学术期刊,使国外科学家通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了解我国的主流研究领域和最新成果,使我国的科学家通过《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展示科学新发现、了解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祖国科学家的贡献。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而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光辉未来决定了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