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文化教育现象由来已久,全球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教育也日益变得复杂。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多元文化教育现象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很好方法,如果能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去透视多元文化教育现象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多元文化教育 视角
A Simple Discussion of Postmodernism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bstract: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 a long-time phenomenon, and it becomes more complicated in the course of globalization. It is a better method to develop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at we understand it from a new angle of view. It is a new attempt that 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stmodernism.
Keywords: Postmodernis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gle of view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历史是极富有争议性的一种哲学思想,虽然人们对它的理解莫衷一是,但它对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后现代主义上个世界末在西方学术界盛极一时,影响颇为深远。虽然这一思想进入我国的时间较晚,但我们仍可以从它那里得到很多启示。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作为人类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现象在新的世纪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束缚了对教育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有必要另辟蹊径来探索解决困难的关键所在方法。后现代主义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在多元文化教育方面,后现代主义能够提供大量的新的营养。
一、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和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伊德的影响,而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辩论是西方哲学界最引人重视的话题。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目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和理性主义传统,它似乎要将形而上学信仰体系颠覆。后现代主义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德里达。
后现代主义是对启蒙的一种反思、质疑和批判[1]。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作是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抗中出现的。从启蒙运动开始,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朝气蓬勃,资本主义急剧扩张,历史进步的脚步突然加快了。然而,我们看到,并非所有人们都对历史进步抱有信心,都对未来怀有希望。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代表的20世纪为人们对现代化的怀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战争、冷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核威胁、人口膨胀等等构成了一幅20世纪的阴暗画面。这幅图画足以使人们对历史进步的观念产生怀疑,对人类的未来失去信心。后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了。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2]
从词源学讲,"后现代"(postmodern)意味着"现代"(modern)之后。 后现代主义不是现代主义的终结,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而且这种新生中持续不断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最为喧闹的场所并不在哲学领域,但其基本主张、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却是一些哲学上的口号或命题,比如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西方文化中心的浮士德传统等等。它反对把科学认知方式当成哲学思维的样板,反对把丰富多彩的世界还原为一种基质,反对用一种僵硬的思维模式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反对在宇宙和人类中预设中心,这些都是与哲学的使命及本性相合的,因为哲学思维的前提就是反思和批判,不承认一切先人之见。后现代主义者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肯定事物的平常状态,肯定讽喻的价值。
后现代主义与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另外也表现在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令人迷惘的事物。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任何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简单化理解的做法,任何给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简单定义的企图都是与后现代主义宗旨相违背的,是不切实际的。后现代思维批判将事物简单化的做法,将后现代主义本身简单化当然也是它所反对的。
后现代主义最积极的贡献,便在于不满足于稳定的陈述式的基础,而极力寻求人类理解的阐释性基础[3]。这样一来,现代主义充分地注重事物的表面,而后现代主义则不断地破坏事物表面的稳定性,以期更充分地提示各种可能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之倾心于意义的游动性(mobility),并不等于说它一味地沉醉于相对主义(relativism)或简单的、认为一物绝不比另一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的多元论(pluralism)之中。相反,它倾向于事物之间深刻的关联性(relationalism),相信任何事物的意义是无法从该事物本身了解的,而只能从它与某个东西或别的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中领悟出来。
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或者说,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4]
那么该我们到底该怎样理解后现代主义呢?我想用几个词来形容--也只能是形容:反抗、颠覆传统,怀疑,批判性否定。
二、运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对教育进行的再思考
如果能够加以合理利用的话,后现代主义思维能够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它的贡献并不仅仅止于哲学和理论层面,在具体的理论研究中,在社会实践中,后现代主义仍有其重要的影响。
世界教育因为人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而显得非常复杂,并且时刻处于变动之中,人们都在努力追求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同"教育,似乎大家都认为一种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更能适应和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千百年来人类为追求那种"大同"教育进行了而且仍在进行着无数次艰辛的改革。如此以来,人类的教育一直都处于更替变革的状态。的确,没有新旧更替事物就不会有新的发展。但是,在这种不停的变革当中人们所追求的统一的教育目标是否能最终促进人类最大限度的发展呢?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和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的发展是什么?人类的发展又是什么?
用简单的话说,人的发展就是人本身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大部分人生中能够体验到幸福的存在。人类的发展就是人类在人的个体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整个人类群体的进步,消除饥饿、疾病和差别,在和平的世界氛围中与世界的所有因素共同和谐生存。
我们应该能够清楚地看到,尽管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可是现在的教育在实现理想的人和人类进步的目标中能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人类及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人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极其复杂的现象,追求统一教育方式的思想与这种多元性是相违背的。"以不变应万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思想在人类的多元性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一元化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多元化的人类。
人们一直在努力将复杂的文化和教育现象简单化,于是便追求那种尽量能一统天下的教育模式。从后现代主义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把事物简单化、统一化只能使它变得更复杂,使人类的工作更艰难,如今人类对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的反思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看来,重新对人类所追求的"大同"教育进行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元文化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能够比较典型地体现一元目标与多元现象对立的教育现象,对它进行后现代主义视角的研究可以为整个人类教育的后现代重构提供有益的借鉴,我们可以把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作为对整个教育进行后现代主义再研究的开路先锋。
三、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历史的事实。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发明创造和文化交流,因而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三千余年来,不是一种文化,而是希腊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和非洲文化传统等多种文化始终深深地影响着当今的人类社会。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更新。中国文化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而得到发展。正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构成了一个文化宝库,经常诱发人们的灵感而导致某种文化的革新。没有差异,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
多元文化事实上就是多种文化的共同发展,而多元文化教育并不就是简单的多种文化的教育。在多元文化现象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相关的教育现象: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它们都是在有多种文化存在的前提下产生的。多元文化教育现象是一个不算复杂的社会现象,它虽然与多元文化现象有很密切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我们现在所探讨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并不能等同于多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多文化教育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多文化教育指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多文化教育即包括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我们可以用一个示意图来表示一下多元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的关系。
多元(Multi-)本身是多个、多种的意思,但从实践中看,多元文化教育并不简单的就是多文化教育的含义。从各国的教育实践中来看,多元文化教育是指一个国家以本国的"主要文化"或主要民族文化为基础和主要内容,对少数民族或移民学生所进行的一种多文化教育,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主要文化"并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对"源文化"的继承。这里的"源文化"指的是在学习"主要文化"或主要民族文化的同时所要学习的少数民族本民族传统文化或移民学生的本国文化。例如英美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促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
四、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多元文化教育
从时间上来看,多元文化教育是远远早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出现的。多元文化现象由来已久,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意识到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用政策的形式强调学习他民族文化时,多元文化教育便产生了。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僵死不动的,多元文化教育也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着自身不断的发展。在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多元文化教育现象也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在此情景下重新解读和探讨多元文化教育是有特别意义的。而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理解多元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
后现代主义倡导事物的多元化,认为事物在多元的情境下会发展的更好。在多元共存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摒弃一元状态正反面种种弊端。事实上,纯粹在一元状态下蓬勃发展的事物是没有的,有对比有竞赛有参考的事物才能永葆生机。后现代主义赞成文化的多元化,多元文化教育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里,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现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传统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主流文化而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使本民族本国的主要文化得以在少数民族或移民中得以传播和发展,进一步促进其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的少数民族文化或移民文化教育仅仅是作为促进这种发展顺利进行的一种手段。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文化多元化,是指在文化共存的前提下,各文化都保持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在这种文化共存中,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都是应该给以同样重视,都应该得到健康的发展。由此,各国所进行的多元文化教育,应该把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少数民族或移民文化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所谓的主要文化或主流文化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传统的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支配下,很多国家在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时候所采取的教育政策都主张把本国主要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辅以少数民族文化或移民文化。这是一种本末倒致的做法。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教育内容就应以少数民族本民族文化或移民本国文化为主,这样才更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那么多元文化教育该如何具体规范自身的教育内容呢?由于民族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的多样性,更由于少数民族和移民所具有的种类多但各个民族或移民群体人口少的特点,一个国家规定一个统一的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是不可能的。在教育系统当中,教育内容的体现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确有收益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众多教育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制定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个小范围的原则,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实施各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或移民文化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是很难把握的,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付出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寸步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采取校本课程是一个很不错的尝试。
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的时间虽然也不是太短,但我们对它的利用还是相当有限的,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后现代主义能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有限的,这些都需要中国的教育者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道路还非常的久远,可以说,在新的全球化的浪潮中,新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教育才刚刚起步。这不仅表现在基本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更表现在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混乱与效率的低下及成果的微乎其微,这都有待于全体教育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姚大志.现代之后——20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229.
[2] 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A].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1.
[3] (加)史密斯(Smith,D.G.),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7~148.
[4] 王岳川主编.中国后现代话语[A].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2~72.
[5] 鲁子问.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安全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62~63.
作者简介 陈艳宇 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南岸区 唐 祺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重庆北碚
|